电子报
电子报

这些采访技巧记者应该知道

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有经验的记者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举例说明恰当采访的重要性:某记者去采访因主演《乱世佳人》而名噪一时的好莱坞影星费雯丽,他见到费雯丽开口便问:“请问,您在《乱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听后便拂袖而去,拒绝了这位“无知人”的采访。

 

可见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那么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分割线

 

 

1F

平时准备

平时准备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准备。这种准备包含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等各种知识的储备,也包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因而提问有的放矢。

 

2

临时准备

 

采访前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准备包括反复酝酿主题,深入了解事件内幕或人物背景,分析受众对事件的期待和诉求心理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3 细节准备

 

采访前的细节准备也很重要。比如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采访用的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音机、照相机、笔、纸是否可用等,做到万无一失。

 

 

 

4

访前准备

要懂得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报道一次地震灾难,应该具备一些地震常识,如果不知道震级是什么,不知道裂度是什么,在报道中就会出笑话。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就是准备充足的成功案例。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 祝您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准备好后,采访开始。由于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被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要使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声,记者需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帮助记者消除对方的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提问气氛。

 

采访失败案例:某记者去采访泰勒,他问道:“泰勒先生,可否请您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泰勒瞪大眼睛说:“我怎么能解释呢?爱因斯坦用了13年时间才确立了这个公式。”

 

这次采访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提得太大。可见,正确提问在采访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恰当的提问呢?

 

 

 

1. 巧妙切入主题

某记者去采访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那是应该的。“后来该记者发现这位劳模胳膊上有一个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于是该记者改变了采访计划,就从他胳膊上的伤痕说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切入点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乃至一句话等等。采访要如何切入,也就是采访时话从哪儿说起,问题怎样提出来。巧妙的切入能顺利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

 

2.善用提问方法

 

 

(1)开门见山。也就是说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方法适合采访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专家学者等,因为他们都是有知识、有见解的人,跟他们交谈无需绕弯子。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门见山,也不是见了面就直接问,在提问之前,简要谈上几句得体的话也是很讲究的。

 

(2)迂回启发。也就是说不直接提问,而是从侧面绕点圈子,然后再把谈话引入正题。这种办法适用于不肯谈、不善谈,而且见了记者就拘束的人。在谈话前,尽可能地熟悉对方的特点,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谈起。比方说,可以谈一些社会观象、自然现象,以至柴米油盐等,这些绕圈子的话实际上也是在沟通双方的感情。

 

(3)激将刺激。有的采访对象,心里有很多话,可由于种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只是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适当采用刺激对方的办法,用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心里话。

 

(4)抛砖引玉。有时采访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讲一些类似的事例,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让对方谈出更多有价值的话。但切忌不可诱使对方说假话,也要防止对方为迎合记者的口味顺着竿子爬,讲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完全失去他自己原有材料的价值。

 

(5)恰当验证。在采访中常常会有些事情、情节、数字、时间等要素把握不准,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求证。如果直截了当地让对方回答,既不礼貌也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此时可以把需要证实的问题当作已知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暂时先把没听清的问题记住,根据采访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找合适的机会逐一进行验证。

 

(6)粗细结合。在问过“你对妇女解放有什么看法?”“你怎样看待核战争?”此类广泛开放性的问题后,为了防止泛泛而谈,记者要接上周密的提问,多问几个“比如......” 、“您能举个.......例子吗” 、“这是不是像......” 、“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

原文来自: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6705803&ver=1&signature=kSV2AyMr9dHwzrz24Z7kPbCo6poDx1UqieLUUduYrnesQwPPm*1QnHcR-ZSW7eKne7k9W33jev6Jc41*eDr4ewL0W88Mq75jikiGOpQLfZDW0OOyzo6ANA1e3zO7G2rPpX*tKYuP8rUw2iWYroE0-jOYFVwlGjf1MtWEu4Su5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