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学生记者的培养

     基于社会新闻传播行业对于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新闻写作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不少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加入记者团。大学生记者的存在,对于个人、学校、社会都有其独特意义,然而,纵观各高校大学生记者的实际作用,加强在校大学生记者的培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从大学生记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角度出发,浅谈大学生记者的培养。

  一、培养好大学生记者的独特意义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校报是学校为大学生记者提供的绝佳锻炼平台,在此他们宣传报道校园文化活动。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他们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采写能力,通过校报编辑部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公关沟通、接物待人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大学生记者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优秀品质都得到培养和提升,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为成为职业记者打下基础。不少学生在就业时,凭着专业知识和新闻写作实践能力,以发表的新闻报道为依据,顺利就业,南京师范大学报学生记者团的几任团长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媒体就职就是实例。

  2.辅助思想宣传工作,推动校园媒体建设。

  校报是校党委、行政的喉舌与耳目,是校领导同全校师生员工联系的纽带与桥梁。除了教工通讯员队伍外,有限的人力、物力必然要求校媒依靠大学生记者补充消息来源。

  大学生记者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学校的各项政策迅速告诉广大师生,并把师生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为校领导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与依据,如南师大校报记者团的大学生记者,把学生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发行“手绘南师”明信片的活动、图书馆提供新型阅读方式的情况,以及教学楼水电能耗问题、食堂限时令问题等写成新闻,校报刊出后相应地反映给校领导,这就使校领导与师生紧密相连。

  学生记者的报道方式贴近学生,相对于师长的教化,他们以平行的视角对事件进行理性解读,报道更有可读性,实际宣传效果更为明显。大学生记者通过每周的时事新闻报道,精心挑选的专题文章,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解读校园政策的变动、国家方针的施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比如“两会”期间,社会媒体的报道令人眼花缭乱,大学生记者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教育、就业等进行跟踪报道,让同学们获得简洁却最有帮助的“两会”资料。

  由此可见,校报大学生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遵循新闻客观规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职业记者的预备役,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据有关新闻系统进人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来,进入新闻单位记者队伍的新人,不仅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些既掌握了理工科等专业知识又有新闻素养的学生。

  如此看来,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记者的培养尤为必要。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如果在校期间可以得到专业新闻素质的培养,当他们成为职业记者,将受益无穷。校报为社会培养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满足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在校园中接受基础而又系统的新闻能力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中的主力军,培养在校大学生记者,即是培养中国未来记者队伍的预备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记者存在的一些问题

  培养大学生记者的意义非凡,虽然各大高校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校报及大学生记者的成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记者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1.责任意识淡薄,历史使命感不足。

  大学生记者团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记者也不同于一般组织的干事。然而,一些大学生记者缺乏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对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这一职业,都缺乏透彻的理解,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随意就近采访,甚至自己编造“张同学说”“李同学答”的现象此消彼长,写稿时一旦需要修改,就会流露出“我不想再写了”等态度,甚至因此而萌生退出记者团的打算。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宣传工作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担当不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重任。

  2.理论知识匮乏,新闻性不强。

  缺少基本新闻知识的学生,进入校报之后,因业务培训的不系统,或是不能将培训中的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从新闻选题到采写过程,存在种种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较低,他们不愿意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预防季节病、社团活动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上,不能够结合社会热点,充分发掘有意义的校园新闻素材。

  再者,即使老师安排好了新闻采访,他们写新闻稿仍缺乏一定的思考,大多只是生硬模仿,囿于“大标题+三个小标题”的布局,报道成了干巴巴的“豆腐块”,创新意识薄弱,新闻可读性差。而一些大学生记者抱着新闻专业基础业务知识不必钻研也能应付实际工作的观点,新闻报道往往浮于表面,没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不够,只是新闻事实的平面再现,不能给广大受众正确的立场引导。

  3.实战经验欠缺,综合素质较低。

  大学生记者兼具大学生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报道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很少可以接触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活动,与校外媒体交流合作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实战经验的欠缺必然导致大学生记者与职业记者之间仍存在差距,如果不采取措施去缩小,当他们走上职业记者岗位,社会还得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实战人才,这无疑是双重开销。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3590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