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生活中可以说处处有新闻。要想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好新闻,首先必须从捕捉新闻线索入手。对于初学者,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不知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在新闻线索的获取上遇到一些难题,会感到新闻线索匮乏,采访工作无从下手。而一旦发现和把握住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采访和写作也就有了“兴奋点”。

  新闻线索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首要的、必经的门径,概括起来说,获取新闻线索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一是从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的会议中获得线索。一般情况下,这些文件和材料都很程式化,读起来可以说相当枯燥,但只要认真阅读,用心体会,总会有所发现,一些有用的新闻线索往往就“隐藏”在其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当中。那么,如何从冗长乏味的文件和材料中发现新闻呢?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第三只眼睛”――新闻敏感性。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常常要参加一些与自己分工范围相关的会议。在采访过程中,除按原计划报道会议本身之外,记者还要随时注意发现新的线索。记者的视野,不光要注意会上,还要注意会下;不光要注意会内,还要注意会外。许多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常常是由于记者留心,在会下和会外发现的。

  我在参加郑州大学的一次科研会议的时候,从厚厚一摞交流材料中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由于学校近年来重视引进人才,目前所拥有的青年博士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短短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新闻敏感:这不就是一条新闻线索吗?于是,我按图索骥,采访了郑州大学人事处的有关负责人,又趁着会议期间访问了两位刚刚落户郑大的外省博士,写出了一篇题为《讲台上飞扬年轻的脸》的消息,独家披露了该校为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使学校始终保持一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而采取的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在一次省教育厅召开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交流会议上,我被主管领导会议发言中的一句话吸引住了:“我省将全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引进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出于职业习惯,我意识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新闻线索。我在会议结束之后第一时间采访了那位发言的主管领导,从他口中挖出了让读者感兴趣的“料”:我省将在近期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到郑州大学任客座教授,通过对这些大师级人物的引进,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办学之路。根据这些采访素材,我当即写出了一篇题为《诺贝尔奖得主将“移植”河南》的消息,向全省人民披露了这个好消息,刊登在第二天的《河南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当然,这条新闻也是独家的。

  二是靠记者自己去捕捉新闻线索,所谓“脚底板下出新闻”。当然,这除了要求记者“勤”字(耳勤、眼勤、腿勤、手勤、脑勤等)当头外,养成在所采访行业中多交朋友的习惯也会让记者在获取新闻线索方面受益匪浅。

  一次,我在和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有关负责人通电话时了解到,该校大胆尝试考试改革,在刚刚结束的社科类科目期末考试中,允许学生带着正反面抄写好的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进考场。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通过进一步采访,得知学校之所以让学生带着“小抄”上考场,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知识的内涵,学会学习、思考、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分析,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各种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根据这个电话中所获取的新闻线索,我写下了《洛阳工业高专大胆尝试考试改革――让学生带着“小抄”上考场》的新闻,该消息被多家网站转载。

  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在一次闲聊中告诉我,他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特别会自我包装和自我推荐,他所带的那个班有37位同学,普遍存在求职履历中“注水”的现象,毕业前夕,竟然一下子冒出了19个班长,还有一些同学在履历中“屡获大奖”。他感叹道:“找工作时下工夫包装自己本无可厚非,但发展到歪曲事实甚至说谎话的程度就不好了。”听了他的这番话,我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新闻价值,于是,我采访了他的学生和有关教育专家,写出了消息《求职推荐表“注水”反映大学生诚信危机――37人竟有19个班长》,这篇文章受到《新闻阅评》的高度评价,称其“真实反映出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

  三是从各类新闻媒体上获得新闻线索。记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与一般人相比较,应该有所不同。这其中包括:细心揣摩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注意了解新闻与周边事物的关联;寻找现成报道中的破绽;预测新闻发展的方向,对其进行跟踪补充报道;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新闻事实;等等。

  在一次采访的路上,我从收音机里听到这样一条简讯:河南中医学院785名本科毕业生中,有45%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令人遗憾的是,还有7名同学因考试作弊而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从而也失去了报考研究生的资格。我当时就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果在校期间不诚实守信,很难想象将来走向社会,他们能做到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拿不到学士学位,不仅继续深造的大门将无情地向他们关闭,而且到社会上找工作也是一个大难题。那么,这7名同学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在考试中作弊呢?他们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采访,我写出了《“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深刻的教训”》的通讯,提醒人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紧迫任务;同时,也告诫更多大学生朋友,不违纪、不作弊,做诚实守信的新一代大学生。这篇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中发现新闻线索,要注意克服“干炒冷饭”的不良倾向。如果记者只是单纯地重复某个新闻事实,或只是把事例、文字作简单的修改和编排,而并没有在报道深度和写作角度上进行创新的话,就很难给读者以全新的信息,反倒有拾人牙慧、落入俗套之嫌。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2982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