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记者采访的三个技巧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不宜长,宜通俗不要复杂艰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具体是指问题要“小”,有细节,可答复;逻辑性是指问题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大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无思考价值。
原文来自:http://www.dehuac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68128


- · 优秀人物采访提纲经典范文2篇
- · 如何采访
- · 教你如何进行采访
- · 浅谈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
- · (图)【记者手记】采访新生报道给我的感受
- · 如何进行成功的采访——采访技巧浅谈
- · 什么是新闻
- · 谈谈特稿的采访技巧
- · 怎样做好人物采访?
- · “报忧”新闻的采访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