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怎样收集新闻素材

   搞电视新闻采访的人都知道,要想把自己采写的新闻文事件、新闻人物报道的准确又生动,并且要有新、奇、特的特点,前期广泛的搜集大量的新闻素材至关重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被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等,第一时间首先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你就会从容地面对一切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写稿不慌。这种积极负责的采访态度应该值得提倡。不过,在这种“采访经验”之外,我认为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供同行们参考。

  一、广泛收集素材,也要注意重点和原则

  一般通常在搜集新闻素材资料时,首先要看和听,就是利用感官来感知事物的开始,如同外出买菜一样,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青菜,首先你要确定重点目标,那就是你要买什么菜,然后在众多的青菜中挑选最新鲜、最完整、最干净、最适合口味的和目前我自己最想吃的菜买回家中。并不是什么菜都买,否则会弄的沉甸甸的,枉费了力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到实际中去捕捉和挖掘新闻,要善于观察思考,了解事件的始末。作为一名记者总觉得新闻素材搜集得越多越好,往往忽略了它的原则性,尤其是在搜集社会新闻素材时,一定要牢记和把握四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倾向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因为社会新闻量较大,涉及面广,社会事件大大小小包罗万象,社会新闻不可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播。那么,哪些事件能成为媒体发布的新闻?哪些事件又不能成为媒体发布的新闻呢?因此,记者的落笔和对素材的剪裁,标题的制作以及导语的提炼等等,无一不表明媒体的“态度”。这其中除新闻素材本身的价值决定取舍外,媒体的态度同样会成为新闻取舍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选择素材的四个原则性非常重要。

  二、搜集新闻素材要择优录取,责任当头

  当我们报道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时,事先总会要搜集大量素材,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的一贯作风。在包罗万象的素材中,如何分清主与次,分清是与非、好与坏、是对每一个记者的最大挑战。我曾经采访过黑龙江省某大型企业一位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厂长,因为他是我省的先进典型人物,所以我事先也认真的搜集到关于这位厂长的十几件改革创新的典型事例。但在采访过程中,有个别工人却向我们反映了这位厂长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所谓的“丑事”。后来经过记者的反复调查走访核实,原来是因为那位工人因为种种原因受过厂长的处罚而心怀不满,为了打击报复这位厂长而编造出来的事件。幸运的是因为前期我搜集了大量的典型资料,所以我们在宣传报道中,采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了很多工人和群众,让他们用事实说话,通过他们的真实的话语反映厂长的为人与领导的才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通过这次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和认识到,我们挑选新闻素材时,一定要责任当头尽职尽责,要认真、谨慎,分清是非、优劣,去伪存真,这事件的发生同时也给我们当电视新闻记者的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在采访和搜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三个意识:即在第一现场记者要有随时开机意识;对过去现场记者要有寻找意识;在镜头前记者要有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件报道的更真实,脉络更清晰,结构更紧凑情感更感人,现场更直观,观众看起来也更可信。

  三、搜集好素材,也要巧制作

  人们常说,好文章不在于文长,而在于文精。好菜不在多,而在于鲜。一般通常搜集素材觉得搜集的越多越有把握,但不见得都能派上用场。面对眼前花样繁多,味道各异的素材,这时,那就是要看记者根据宣传报道的主题需要,怎样选择最新鲜,最适合广大观众口味做成的美味佳肴了,这也被称为后期的巧制作,需要写甜的就少用带咸味的;需要写辣的,也不可以让苦味占上风。我刚参加工作在《新闻夜航》栏目组工作时,曾经宣传报道过一位修车老人,他平时省吃俭用,却把多年攒下的修车钱全部资助给贫困学生的先进事迹,由于前期我搜集了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素材和背景资料,所以在写稿时,把一些可写可不写的,与主题无关的琐事都写上了,结果稿子弄的很长,被主编辑给砍去了一大半,真是费了力气不讨好。经过修改后,虽然文字篇幅短了,但我发挥了电视宣传优势,运用了前期准备的大量的同期声以及现场采访,从而却使内容更加集中了,人物特点也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在更多地运用了之前现场采访的过程中,那些细节、过程,即时性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等因素都在其中,构成了他人独有的语言环境,从中让我们看到了老人身上那种一生勤劳、俭朴,不为名,不为利的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和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形象。使现场采访走向了深度,同时也挖掘出了人性的本质,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和突出电视优势的宣传效果。经过记者后期的精心巧制作,使这篇报道播出去之后,轰动效应非常强,引起了各方媒体的注意和广泛宣传以及更多有爱心人物的关注和支持,直到老人去世。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2/view-4547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