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应有的新意识

    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阶段。这些新兴媒体以开放性、多元性、高速性、多媒体化等独特优势,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平庸的编辑已很难适应自身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因此,报纸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具备新的意识。

  将厚报变“薄”的意识

  厚报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一报在手,样样都有”,通过“一站式购齐”的内容框架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而厚报时代的“薄报”同样也不能违反这个游戏规则,既要解决读者信息超载的焦虑,又不能引起读者信息缺失的焦虑,从而必须走新闻精华、全面覆盖的道路。要让厚报变“薄”,编辑需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1.加强策划能力

  当前媒介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眼球”的争夺,对受众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取胜的希望和突破口就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给受众提供的产品是有个性的、有特色的、不可替代的。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和新媒体的迅捷,使得“人无我有”的重大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独家新闻的意义逐渐转向“人有我新”、“人有我深”。而做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正是报纸媒体的优势,报纸编辑必须加大重大新闻专题的策划力度,结合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奇招,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狠下工夫。要站在全局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不断做出一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办出报纸的个性特色和内涵,使报纸版面不断出新出奇,赢得读者青睐,以求在新闻竞争中打出漂亮的胜仗。

  2.版式设计要强势

  有了好的策划和新闻内容,报纸编辑还要根据自身报纸的定位要求,从新闻内容到写作方式,从版面安排到编辑方式,从观点展示到独家视角,加大稿件的编辑与整合力度,以期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灵活采取新闻链接、配发言论、编读互动、热线接通等编辑手段,使稿件集合形成群体优势,更好地表达编辑意图,形成版面上的强势,产生“1+1>2”的效果。

  报纸版式设计还可以借鉴网站设计,保持报纸版面结构和版面色彩的一致性。网络媒体网站的统一性在网站营销中占重要地位,报纸版式设计也要借鉴网络媒体的做法,强调报纸版面标志性元素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报纸版面设计的工作量,也更有利于报纸版面的维护与更新。网络媒体强调色彩的一致性,报纸版面在编排中,也应当注重色彩、图片的一致性,保持报纸风格的连续性。

  让报纸“动起来”的意识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互动性,但纸媒是否无法克服互动性不强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方面,编辑应该有让报纸“动起来”的意识。这需要编辑从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深入整合网络资源,让报纸自己“跳出来”

  网络作为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其新闻信息大部分来自媒体,又为各种媒体所共用,编辑可以从海量信息中精选内容,精心整合,编辑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优秀的编辑技巧再加上报纸根据自身特质对本地新闻的采集和版面处理,报纸的丰富性会得到加强,让报纸在众多媒体中一下子自己“跳出来”。比如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总理记者招待会,2012年又是温家宝总理任期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更引人注目。当所有媒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总理将在记者会上说什么的时候,《新京报》提前启动,在3月14日当天推出3个版的盘点,回顾20多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展示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三任总理的风采,呈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语录。第二天,全国很多媒体在报道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同时,对《新京报》的这组报道也进行了转载。而这组报道没有新的采访,完全来自编辑对内容的整合。

  2.借助新媒体让报纸“动起来”

  全媒体时代,报纸所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品牌、编辑、记者、新闻报道脱颖而出,并借助网民的力量传播光大、扩大影响。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是现在每一个报纸编辑必须使用的交流手段,在使用过程中,编辑则须具有一定的病毒式营销能力。报纸编辑要将自己所编辑的稿件传到微信、微博等,造成影响,让读者自行传播;编辑写与工作相关的微信,让读者成为“粉丝”,增加报纸影响力,庞大的读者群或潜在的读者等都能提升报刊的影响力。

  故而,在全媒体时代编辑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把关者,他同时应具有网络营销能力,在无形之中,像“病毒”一样宣传、渗透个人及个人所在媒体,像“病毒”一样被读者、用户、粉丝自发地宣传,这样一张报纸才会真正“动起来”。

  把“读者”升级为“用户”的意识

  互联网把它的服务对象叫“用户”,纸媒更习惯的说法是“读者”。笔者认为,“用户” 和“读者”并非只是表述不同,其实质也有所区别。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读者”是一个假设并虚拟的对象,更多的是编辑部根据内容定位需要而模拟出来的。而互联网“用户”的概念是指,不仅在使用你的产品,而且你始终知道他在这个产品里做了些什么。

  报纸编辑将读者变为用户,必须树立两种意识:

  1.服务意识

  对于服务对象,报纸称读者,广播称听众,电视称观众,但网络媒体称“用户”。虽然对象都是受众,但传统媒体强调的是阅读和收听,所以“内容为王”;新媒体强调的却是服务,所以强调“服务为王”、“体验为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也要强调“服务为王”和“体验为王”。

  这是因为,一张报纸,即使新闻再好,如果体验不好,互动性差,参与度低,也创造不了价值。用户可能不仅仅要看新闻,还要享受各种体验和服务。报社要集中精力做新闻,更要调动一切资源做服务。如可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品牌效应,开展各类培训、咨询、教育、理财等活动。

  2.产品意识

  产品是有用户的,用户会付费。以《齐鲁晚报》的“高招咨询会”为例,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型新闻策划,后来他们将这个活动经营为品牌,读者变成了用户,仅每年高招咨询会就能带来几百万元的经济效益,甚至更多。

  产品意识差,深居传统媒体多年的我们可能感觉不到。王雷在《南方都市报》和《云南信息报》工作了13年,2012年到腾讯微博工作。从纸媒的首席记者,到纸媒的副总编辑,再到微博的内容运营总监,王雷深有感触:“传统媒体产品意识相差很大,缺乏意识和工具,对媒体本身的产品演进、设计、用户体验关注不足。在我的纸媒工作经验中,几乎没有体系化的产品概念。”

  因此,报纸编辑要完成由单一型编辑到复合型编辑的转变,适应自身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

 

原文来自:http://qnjz.dzwww.com/xinwenshijian/201502/t20150211_11891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