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校对?哪3种意识用来把好文字关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求新求变。作为编辑环节最后一道关口的校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把关人”“守夜人”?       

✏新环境带来新特点

       校对方式发生转变。传统的校对工作主要是“校异同”,就是在编辑上版之前,拿纸质原稿和电脑录入的稿件,用“唱校”“折校”等方法校对,保证到编辑手里的稿子与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致。其中也有“校是非”的成分,但比重较小。进入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校对已经不是对原稿进行照搬照抄的简单“校异同”,而是跳出原稿之外,以“校是非”为主。

      “校是非”又称“活校”,其主要任务是辨别“是”与“非”,厘清“是”与“非”的边界和范围,充满着弹性。这时所考验的,是校对人员的知识功底、挑错能力、判断能力和纠错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人员,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凭借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再借助内部数据库、网络和书籍等工具来核实、改正。

     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副刊版《千年驯河声》一文,有一句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校对人员第一印象是此诗取自白居易的《长相思》,“州”似乎应为“洲”,但不能确定。细加分析,此处有汴水、泗水,很可能出现两水交汇冲击而成的沙洲,而州则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借助网络查询此诗原文,看到的信息繁杂,“州”与“洲”都有。查到“瓜州”地名,唐代地属甘肃,与此处的汴水、泗水相隔千里。另有一个瓜洲古渡,现今为扬州市的风景区,为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与引文中的瓜洲相关度最高,判断此处应为“洲”字。再查阅白居易诗集,方才确定无疑。  

       在校对过程中,还有一些现有工具都不能给出答案的疑问或者错误,这就需要向采编人员献疑、求证,各个环节一起来核实。可见,校对工作已从一个相对独立、被动、单一的工作朝着比较灵活、主动、多元的方向发展。

       思维反差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努力追求创新与突破,在选题、版面、语言等各方面常有出人意表之举,具体表现在:更加追求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较多使用新闻图片或者后期制作图表;注重标题制作,追求“一见倾心”的效果;语言更加生活化、“接地气”,更多地使用方言俚语或网络流行语,如“给力”“拼爹”“屌丝心态”“元芳”等等。

       这些给校对工作带来的挑战是,既要跟上编采人员的思维,不落伍,不守旧;又要做语言规范、版面规范和报纸品位的维护者,不媚俗,不逾矩。

       另外,由于追求时效性等原因,临时撤换稿子、“倒版”的情况比以前频繁,使得校对工作量增大,无形当中加大了出错的风险,有时一字、一句、一图的改动都会影响整个版面,会出现“丢尾”甚至“丢段”的现象;版面创新带来的图片、字体、字号、格式等变化,也增大了图片颠倒、图注错配、图文不符等差错出现的几率。这些,都需要校对人员认真审核,并与编辑沟通。至于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则要求校对在原则规范与灵活适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高标准带来新要求

        与即时传播的新媒体相比,党报新闻生产的优势表现在:信息的“再次确认”即求证,事实的深度剖析即评论,议程的精心设置即编辑,文字的质量审核即校对。每个环节都是塑造权威性与公信力不可或缺的。出现重大差错或者频繁地出现差错都对公信力有损害。相对于过去来说,视质量为“生命”的校对工作责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比如,我们在校对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将“政协**”错成“政协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错成“中国人民共和国”等 “地雷”,这样的错误如果见报,对党报声誉和公信力的损害非常大。   

       党报采编的改革创新也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版面的编辑过程如同一件艺术品的创作,怎样用好标题“夺人眼球”,怎样运用图片、图表、绘画来增强版面视觉效果,怎样用简洁鲜活的语言来增强感染力,这些都是新闻人每天面对的课题。党报校对人员必须努力地去适应新的版面表现形式,深刻体味版面新的语言。这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甚至要有相当的美学素养。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编辑活用网络流行语,结合文章内容创新表达方式,这个“给力”一出现就引起网络热议。“给力”作为网络热词,一直被网友用作形容词,而编辑将其当做动宾词用,既用活了网络热词,又促进了语言的健康发展。校对人员如果机械地固守网络上“给力”的意思,或者没有认真分析琢磨这个词的结构,很容易将其认为是错误用法,而将其删改。

✏“三种意识”保质量

       作为“把关人”之一,在信息海量、思想多元的新媒体时代,要想做好工作,校对人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匠人意识、学**意识。

       政治意识。党报除了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之外,还要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新媒体时代主动设置议程,利用自身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引导舆论。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报的主心骨和压舱石,校对人员对此应铭记在心。鲁迅曾说:“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我们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校对工作的第一要务,确保党报的出版工作不出现政治差错。平时应加强党的理论、政策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烂熟于心,对各项新闻出版规程、政策有所了解,这样在校对工作中才不会陷入机械校对文字的困境,才能保证版面在政治上正确无误。

     匠人意识。在工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还是认为奢侈品的顶级价值体现在材料的高级、正宗和匠人手艺的精妙、繁复中。这是工业流水线制造的产品所不可比拟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历百年而不衰的奥秘正在于它门口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党报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与日俱增,离不开默默无闻的校对人员的贡献。校对工作必须逐字逐句逐个标点符号地校对,字斟句酌、反复咀嚼、精益求精。想干好这个工作,必须培养一种匠人意识,就是拥有强烈的追求完美的欲望,以此为乐并付诸行动。这是一种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校对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个晨昏颠倒、枯燥乏味、为人作嫁的工作。只有拥有匠人意识,校对人员才能对工作充满**,视差错为仇敌,并在发现差错纠正差错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愉悦。有“校对王”之称的白以坦,校对100万字的《毛泽东选集》无一差错,就是将这种“匠人意识”发挥到极致的典范。这样的意识也正是现在信息化时代所欠缺的。

      **意识。校对工作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千变万化,用错一字、一个标点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党**机关报的出版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校对人员除了必须具有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乐此不疲的工作热情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专业素质只能通过不断地学**来养成。党报校对人员要培养学**意识,做学**型校对。平时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除了掌握文史哲知识、社科法律知识以及一些科技常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近日,《人民日报》呼吁谨慎对待外语词汇的大量应用,维护汉语言的纯洁性,这要求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面对外语词汇要格外当心,不能不加区别地“拿来”,该翻译的应该翻译,对大家熟知的外语词汇应该认真校对并提醒编辑括号加注,一点都不能懈怠。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对人员还必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库,以适应新媒体大潮。以往抱着各种典籍、资料、工具书来解决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