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高校校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有固定的机构(校报编辑部),作为传播基点。其次,采用报纸新闻传播手段,经常、定期地向师生员工发布新闻。再次,拥有一定数量的校报专业人员,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第四,校报编辑部和校报工作人员,是面向全校师生员工,他们不是为本身的需要去采集、传播新闻,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去采集、传播新闻。最后,由于校报面向全校,逐步地成为师生公认的新闻发布机关,并以广大师生为服务对象,因此,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目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800多家校报,近10年来,校报从简报式、公报式的内部刊物,成为高校内主要的新闻媒体,在高校众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中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校报除具有报纸的一般功能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即它贴近教育,贴近校园生活;与社会媒体比较,更容易引起师生员工的关注;与高校内的其他宣传渠道相比能更迅速、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达校党委和校领导的中心工作意图与部署;她既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又是畅通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桥梁纽带;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又是教学、科研、管理等全方位地传播信息的载体,从而为师生员工喜闻乐见。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校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接受或相信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必须要有确凿的事实。传播事实这种特殊的手段,使校报的思想政治工作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校报以传播事实为主,就是说理的文章也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校报注重的是让事实说话,报道的是真人真事,容易使读者接受,其传播效益十分明显。高校校报的内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学校内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都是校报报道的内容。它能及时报道校园内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和对事实的评论,直接反映和干预生活,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言论、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它能不断满足师生员工对新闻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这是任何期刊和政治性读物所难以做到的。
校报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教育改革、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等项工作,宣传学校意图,传播信息,交流经验,反映问题,对师生员工进行正面引导,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推动教学、科研和其它各项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法制、纪律、劳动、形势任务等方面的教育;抓住方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反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动态、经验和体会,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同时,校报新闻事实同读者在地理、思想、利益、习惯等方面密切接近。由于接近性,校报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校报上刊登优秀大学生的事迹,更容易成为校内学生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远学雷锋,近学标兵”。
校报的“不强制性”容易达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校报是一种舆论力量,在校园内可以产生重大影响。校报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学校生活的,而新闻手段是依据事实发挥作用的。校报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就事实发表评论。校报报道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的忠实的报道。学校的意图、观点、精神等不是直接与读者见面,而是渗透在对事实的选择和对事实的报道中,这就使得读者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校报的观点和意见,起到一种“润物无声”的特殊效果。对于师生员工来说,他们不把校报视为宣传品,他们阅读校报是为了了解事实,接受事实。如果校报报道的新闻恰当地选择事实,使观点隐蔽得非常巧妙得体,读者就很难觉察出新闻的宣传意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校报的某些宣传倾向。这是一种暗示性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责任编辑: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