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浅谈高校校报的功能定位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报至今已走过了100多个春秋,照此推算,最早的高校校报诞生于晚清。现阶段,我国高校校报近900家,每年发行3000多万份,部分高校校内各院部又有各自的院报。这些高校校报及院报的繁荣发展,很好的见证了高校及院部的成长发展。

各高校办报各具特色,在功能定位上基本做到以宣传党政国策社会热点和学校领导活动为主,有很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思想及学校动态。校报是在校学生获取社会新闻的重要途径。据笔者观察,在近阶段,国家教育局发出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号召后,各高校纷纷刊发战辉精神的专题报道,并根据本校的情况提出如何学习战辉精神。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在第94期校报上刊出《向洪战辉学什么》、中南大学于213期发表新闻《洪战辉先进事迹报告团做客我校》、东北大学在2006年5月15号的校报上版出《文法学院宣传洪战辉事迹》等。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后各高校也纷纷发表相关文章,宣传“八荣八耻”的思想。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正强化阵地意识,坚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校报副刊内容丰富多采,有的刊发学生作品,有的记录校园活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创作提供了一个舞台。

但在校报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功能定位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首先,一些学校的校报在坚持硬性新闻的原则上把握过度,通张报纸一“硬”到底。硬性新闻及相关评论占绝对优势。让学生读得压抑,读得沉闷。它忽略了一些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新闻或作品的发表。这样,降低了校报的阅读率,学生不愿意去读,也就没有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在舆论导向中定位过硬,是某些校报懂得一个缺点。

其次,几乎所有的校报都是以一副窄面孔出现。完全是宣传本校的一些动态。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一种了解和交流。这样,学生缺少比较,不能扩大视野,难免害一种学生通病“近视眼”。高校校报在广度定位上,基本是一个通病。这种让学生坐井观天的做法还需要校报重新审视定位来改变。

再有,各校报在报道优秀学生、杰出老师和典型事例中普遍缺少一个深度。大部分报道都停留在表象中,而并没有真正的深挖其精神实质。缺少背景分析、缺乏深度报道、跟踪报道及相关评论。定位过浅也是高校校报的一大失误。

那么,如何解决高校校报定位误区中的硬、窄、浅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需明确,高校校报的受众是谁。无疑,受众是在校学生及老师,主体是学生。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具有文化品位、知识层面、人文素养相对较高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高雅、时尚、个性和开放的文化知识。大学生的任务和特点,也就决定了我们的高校校报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在硬性与趣味、本校与他校、典型与实质中获得一种报道的平衡。

1)软硬兼施。校报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需要安排一定的版面反映学生生活。高校校报要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努力贴近学生,密切联系学生,报道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报道一些学生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刊发学生作品,为学生创作提供一个舞台。努力寻求知识与趣味、时尚与高雅相结合的新路子。做到硬的原则性和软的灵活性相结合。

2)内外兼顾。在校报定位中,我们还要考虑一定的广度。反映一些兄弟学校的动态,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校领导及老师采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从根本上治好学生的眼病。

3)深浅兼容。高校校报在典型报道中,要在保证时效性“浅”的原则上更多地挖掘时代性“深”上做文章。加强背景分析,深度报道和相关评论,是校报挖掘典型的时代精神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和老师在感动与敬佩只余,还原一个有血有人肉的模范,激励学生学习,老师工作。

如何准确地把握高校校报的功能定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的任务和特征。密切联系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是高校校报准确定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