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高校校报受众心理探析

高校校报的读者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对他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有利于高校校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强化校报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可读性,从而提高校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高校校报读者的积极心理

  1、关注心理。当今的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勤学苦练的场所,更是教学相长、内通外联的社会组成部分。在这里,每一天都有大事小情发生,对于生活、工作、学习在这里的师生而言,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动态,感受着学校的变化与进步。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内的主导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着校园里发生的—切。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师生关注的目光。

  2、欣赏心理。高校校报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审美、娱乐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综观全国高校的校报,其内容和整体结构不可或缺的是副刊专版。副刊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满足师生的欣赏心理。师生的欣赏心理有其客观性。快节奏的教学工作之余,师生需要放松大脑、愉悦身心。校园文化是师生闲暇时的基本依托。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副刊所发的文学、摄影、书画及剪纸篆刻等作品,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缩影,蕴含着师生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师生的欣赏心理有其主观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对校报的欣赏也各有角度。这就要求校报编辑切实将校报作品内容的多样性与读者的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校报读者的不同欣赏需求,以达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3、沟通心理。校报读者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岗位,彼此独立,相互交流较少,沟通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校报在读者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校园的沟通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各式各样的沟通需要都可以通过校报得以实现。

  

  高校校报读者的消极心理

  1、随意心理。校报不同于社会的大报、晚报或行业报,栏目多,容量大,内容广,时效性强,可以广泛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读报需求。因校园特定的局限,校报周期长,版面少,内容有限,且有一定限制,由此造成一部分师生对校报的期望值降低,校报的吸引力下降,呈现出对校报的随意心理。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校报出版时间的随意。不关心校报的出版周期与出版时间,有则看之,无则亦然;二是对校报的内容形式的随意,这是基于前一个随意表现而存在的。具体内容是怎样对部分师生无关紧要,感兴趣则看看,反之则一扫而过,根本谈不上对每期内容详加了解。

  2、反感心理。具有此种心理的读者虽然很少,但他们起到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少数人眼中,校报只是无价值的宣传品,是纯表面文章,无可取之处;或是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等等。正因为有如此的成见,他们本人对每期校报置之不理的同时,还经常在同事、同学面前散布一些不良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周围读者的态度,从而削弱了校报应有的声望。

  3、失衡心理。有一部分读者对校报的兴趣是有选择性的,表现出喜欢其中的一些栏目,排斥其它版面的内容,呈现出失衡的心理状态。这与个人的阅历、价值观有关,比如学生较之教师更喜爱“校园生活”和“副刊”版,教师较之学生更喜爱新闻、综合信息等内容。这种失衡的心理往往会使人形成“习惯印象”。即无论报纸作出什么样的改变,他们喜好一般不会改变。

  

  加强对高校校报读者心理的引导

  1、调动、维护读者的积极心理。归根结底,校报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要使校报受到普遍欢迎,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调动并维护读者的积极性。由此,要求编辑人员自身素质要高,校报格调要健康、高雅。寓正确的舆论导向于生动活泼的版面中,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在服从服务学校大局的同时,力求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受众对校报持久、稳定的关注;加强校报宣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弘扬正气,鞭挞歪风,从读者的读报心理切入,真正做到“领导的喉舌、群众的嘴巴”,实现校园内外、纵横之间的沟通,强化工作、生活信息的交流,促进团结合作;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校报的采编水平,多出精品文章,增强文字的规范性、可读性、艺术性,满足全校师生不同的读报心理需求,办成一份受读者信赖和欢迎的报纸。

  2、减少读者的消极心理。读者的消极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编辑人员的努力,是能够使其达到最少状态。具体而言,应着重宣传引导,定期出报,强化内容的多样性、针对性、时效性,逐渐变随意为有意,化反感为好感,改失衡为平衡。

  3、加强对读者心理的研究并积极应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编辑校报也是如此。从现实的客观环境而言,校报编辑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必须大胆改革,与时俱进。而对读者的不同读报需求,应该树立新思维,改革创新,突破传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读者心理的研究,这是以往所忽视的。加强读者心理的了解,要形成制度,定期进行调查,多方征求意见,及时反馈读者信息,并积极应对,唯有如此,校报才能真正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