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教育报怎样办才好看

教育报如何变得好看,进而长大、变强,更好、更有力地宣传教育、服务教育呢?一、增强读者观念;二、强化新闻意识;三、增加服务功能;四、抓好深度报道。
教育事业关系国家兴衰,牵动千家万户,无疑是新闻的“富矿”,可供开采、提炼的东西很多。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新闻媒体都对教育倾注了热情,并浓墨重彩地宣传。教育报置身教育,熟悉教育,反映教育自然近水楼台,轻车熟路,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报道教育,为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勿庸讳言,与综合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教育报道相比,教育报作为专业报宣传教育的声音还较弱,社会影响面还较窄,对读者的吸引力还较小,更谈不上突破教育系统走向社会大教育了。有调查表明,受众获取的教育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综合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即便在教育系统内部,教育报也未能占据“教育信息总汇”的位置,读者对教育报的普遍印象是“不好看”。
何为不好看?如何看待这种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怎样才能变得好看?是亟待教育报同仁认真探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不好看”种种 
读者反映教育报不好看,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其一,机关味过浓而社会味较淡。不少教育报的新闻离不开主管部门及领导同志的“影子”,动辄“教委发出通知”、“教委召开会议”;年初发工作计划,岁尾登工作总结。许多不是新闻的“新闻”涌上版面,报纸近乎成为“工作简报”和公开化的文件。而火热的社会生活,生气勃勃的工作实际,丰富多彩的基层面貌,普通读者的心曲心声却鲜有反映。于是,教育这块热土上的许多鲜活、生动、趣味盎然的人、事、物便纷纷“外嫁”,成为综合性新闻媒体求之若渴的“活鱼”、“鲜虾”。
其二,指导性过重而可读性不足。配合教委的中心工作,指导基层教育教学活动本是教育报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指导应该遵循新闻规律,通过快捷、鲜明、生动、活泼的方式体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生硬的指导。许多教育报新闻版上常常乐于直接刊登教委的中心工作内容和先进地方的具体做法,而很少推出经过新闻化处理的典型经验和新闻故事。理论专版上习惯刊发指导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学习、学校如何开展工作的专业论文,以致赫然出现英文单词、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背离了报纸作为新闻纸必须面向最广大的普通读者的办报规律。
其三,工作性过强而生活味不够。报纸不是“红头文件”,不具有阅读的强制性。随着双休日等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一张报纸要争取最大的读者面,必须跳出“只谈工作”的圈子,全方位、广角度地对读者(当然主要是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方面开放。而一些教育报却忽视广大读者日益扩大的阅读需求面,仍旧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此单调、生硬、乏味,必然使得读者“移情别恋”。
其四,囿于小教育圈子,缺乏大教育意识。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才构成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即大教育。许多教育报由于一直受教委主管,加之对教育报姓“教”的办报宗旨认识不够全面,在确定具体宣传范围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画了一个“圈子”,仅局限于宣传教委主管的国民教育系列(这里姑且称之为“小教育”)。至于超越国民教育系列范畴的其它教育系列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即大教育,则不愿涉足。故而报道面狭窄,与纷繁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隔离。
何以“不好看”?
教育报不好看的症结何在?从根本上说还是观念问题。我国的教育报多为教委机关报,受机关行为影响较深,读者意识淡薄。办报者不知不觉地向教委机关看齐,习惯于行政指令,不大善于研究复杂多变的报刊舆情,不善于去琢磨广大读者的阅读心理和社会心态。编辑、记者仍沿袭“我编你读、我办你看”的运作老路,按照上级机关的指令和老观念去组稿、采访、编辑。由于新闻报道的内容与读者的相关度很小,办出的报纸与读者需求的模样发生偏差,导致报纸刊登的东西读者不愿看,读者爱看的东西报纸又不登的现象产生。
再者,教育报不好看也源于办报者未能把握新闻规律。教育报的编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多为“半路出家”。他们普遍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熟悉教育工作,但对新闻规律却较陌生,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新闻眼”,对各种新闻体裁、新闻手段和报道方式难以驾驭,同时又缺乏从事新闻工作所必备的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因而办出的报纸内容单调、版式呆板,给读者的感觉甚至是不太像报纸。
如何变得好看
教育报如何变得好看,进而长大、变强,更好、更有力地宣传教育、服务教育呢?
一、转变办报观念
教育报当然要配合教委工作、宣传教育政策、传递教委声音,但不等于只服务好教委一头即可,读者一头同样要服务好。教委与学校、社会、家庭的思想认识,领导和群众的追求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也正是报纸发挥沟通作用的契机。因此教育报办报者心里必须既装着教委又装着基层,既装着领导又装着群众,在诸多关系的切合点上下功夫。
比如说,对于各地普遍开展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报道有关领导如何重视、具体部门如何组织、基层乡镇如何实施,而应深入到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中去,用他们的眼光看待调整,用他们的心理感受调整,设身处地地和他们一样去体验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变化,再去捕捉调整、建校过程中发生的新闻故事、行动场景,才能真正把报道搞活,受到普通读者和上级领导的欢迎。
二、强化新闻意识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刊登的应该是真实、客观、新鲜、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遵循新闻规律,符合新闻特点。教育报的记者、编辑,采编新闻要善于带着“新闻的眼镜”在大量涌来的素材中发现、筛选、提炼新闻事实,进行新闻化处理。教育系统的会议、文件、活动较多,教育报不能见会议、文件、活动就报,要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对会议、文件和活动进行审视,从中发现与过去不同、影响到全局的新闻事实乃至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采编提炼成文。对于那些纯属事务性、一般性、常规性的会议、文件、活动,最多只能发成简讯。当然,这需要争取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新闻运作的理解与支持。
新闻事实确定后,还要运用新闻写作手法予以处理,切忌照搬一般的公文写法。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变封闭式的报道为开放式的报道,变训导式的报道为诱导式的报道,变灌输式的报道为启发式的报道,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追求新颖、生动、活泼、可亲,使读者愿看、爱看。再者,教育报不好看也源于办报者未能把握新闻规律。教育报的编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多为“半路出家”。他们普遍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熟悉教育工作,但对新闻规律却较陌生,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新闻眼”,对各种新闻体裁、新闻手段和报道方式难以驾驭,同时又缺乏从事新闻工作所必备的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因而办出的报纸内容单调、版式呆板,给读者的感觉甚至是不太像报纸。
如何变得好看
教育报如何变得好看,进而长大、变强,更好、更有力地宣传教育、服务教育呢?
一、转变办报观念
教育报当然要配合教委工作、宣传教育政策、传递教委声音,但不等于只服务好教委一头即可,读者一头同样要服务好。教委与学校、社会、家庭的思想认识,领导和群众的追求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也正是报纸发挥沟通作用的契机。因此教育报办报者心里必须既装着教委又装着基层,既装着领导又装着群众,在诸多关系的切合点上下功夫。
比如说,对于各地普遍开展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报道有关领导如何重视、具体部门如何组织、基层乡镇如何实施,而应深入到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中去,用他们的眼光看待调整,用他们的心理感受调整,设身处地地和他们一样去体验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变化,再去捕捉调整、建校过程中发生的新闻故事、行动场景,才能真正把报道搞活,受到普通读者和上级领导的欢迎。
二、强化新闻意识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刊登的应该是真实、客观、新鲜、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遵循新闻规律,符合新闻特点。教育报的记者、编辑,采编新闻要善于带着“新闻的眼镜”在大量涌来的素材中发现、筛选、提炼新闻事实,进行新闻化处理。教育系统的会议、文件、活动较多,教育报不能见会议、文件、活动就报,要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对会议、文件和活动进行审视,从中发现与过去不同、影响到全局的新闻事实乃至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采编提炼成文。对于那些纯属事务性、一般性、常规性的会议、文件、活动,最多只能发成简讯。当然,这需要争取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新闻运作的理解与支持。
新闻事实确定后,还要运用新闻写作手法予以处理,切忌照搬一般的公文写法。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变封闭式的报道为开放式的报道,变训导式的报道为诱导式的报道,变灌输式的报道为启发式的报道,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追求新颖、生动、活泼、可亲,使读者愿看、爱看。
教育报也是新闻纸,教育报的各种专刊、副刊也带有一定的新闻色彩,而不同于杂志和书籍。教育报的专刊不论“专”些什么,都应该具有新视角、新观点,是读者未知或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报纸不宜刊发基础性、常规性的研究文章,把一些专业杂志的“活儿”揽了过来。
三、增加服务功能
教育报可以立足教育,发挥所长,大力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要在摸准读者需求脉搏的基础上,适时提供周到、热情、及时的服务。比如说,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大多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子育女,渴望得到这方面的帮助。教育报要顺应这种需求,开辟《读者家教热线》之类的专栏,服务于广大家长。还比如说,我国现在正逐步走向依法治教轨道,教育形势发展较快,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上的法律、法规很难一一了解,对一些新出台的教育政策往往不大熟悉,甚至不能理解,如大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不包分配等。教育报可开设《教育政策信箱》之类的栏目,接受读者咨询,为之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掌握政策、理解政策。
教育报也可以更广泛地为读者服务,开设一些轻松、活泼、带有娱乐性的专栏。如开辟《旅游天地》或《大好河山》之类的专栏,“带领”广大读者节假日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山川秀色,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开辟《教师茶座》,供教师“茶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摆起“龙门阵”;开设《保健室》或《健身馆》,指导干部师生科学保健,强身健体。
四、抓好深度报道
教育报多为周一、周二报,刊期长,版面少,时效性差,在与综合性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教育报也有自身优势,如熟悉教育,与业务部门联系密切,信息渠道通畅,新闻预知性和敏感性强等,教育报应该扬长避短,以对新闻事实的预知性弥补时效性的不足,积极抓好深度报道。综合性媒体一般只能报道“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教育报则可以提前获悉,介入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争取提前量。综合性媒体受时间紧、任务急、对教育不够熟悉等因素制约,对教育新闻多只能搞“短平快”,快则快矣,难免肤浅、简单,把握不住要害;教育报则可以从容不迫,潜心研究,触及本质,后发制人。如高考报道,各种媒体都极为看重,全力出击,但综合性媒体多发动态性新闻、结论性新闻,如计划招生多少人、已录取多少人,工作进入什么阶段等,为读者提供“经济快餐”。而教育报则可以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作深入、细致、透彻、准确的报道。如录取究竟是否公正,各种“条子”到底管不管用,考生志愿走向趋势及如何引导等,向读者献上“营养大餐”。
此外,教育报还应革除文字冗长、照片单调、版式呆板、报道方式单一等弊端,下气力挤干水分,扩大信息量,强化照片功能,美化版面设计,丰富报道手段,使报纸逐步具有生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