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今的编辑学问被稀释了

     于是,如今的编辑一如漂泊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民工,随处可见,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人感觉是个人便可以当编辑

     一个天才作家的身后常常站着一个或者几个同样天才的编辑,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往往体现在作家的作品当中。

     说到编辑,人们很容易想到“杂家”“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说法,这两种说法都对,但并不具体,也不全面。

     编辑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独立的一门学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写作与编辑虽是孪生兄弟,骨肉相连,但能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不一定能当好编辑,反之,一个优秀的编辑也未必能当好作家。这就如运动员与教练的关系,两种职业,两个行当,各有学问,高下难分,但又不分彼此,必须同心同德,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才能形成合力参与竞争,出成绩,破纪录。

     编辑是一门学问,但现实生活中,编辑的学问被稀释了,因为如今的报刊、网站、新媒体等形形色色的媒介,汗牛充栋、多如牛毛。有媒体便必须有编辑,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合格编辑怎么办?工作需要,招进来便是编辑。于是,如今的编辑一如漂泊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民工,随处可见,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人感觉是个人便可以当编辑。于是乎,错字病句大摇大摆遍布各种媒体,常识错误屡屡与读者撞怀碰面……如此,在读者心目和社会舆论中,编辑自然被矮化了,编辑的形象和地位也被贬低了,一些原本就颇有文字优越感的作家,更是不由自主低看编辑。呜呼!

    君不见,曾有行内人说“要让一个人风光,就让他去当主编;要让一个人难受,也让他去当主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乍看起来,编辑也许不是学问,只要有一定的文字修养,谁都能干。编辑这个行当,好与坏,弹性确实是相当大的。君不见,曾有行内人说“要让一个人风光,就让他去当主编;要让一个人难受,也让他去当主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确,当主编要说易,也确实容易,你将稿子不分三六九等、不分质量好坏,汇集起来填满版面,变成印刷品或推送到电子阅读终端,不就得了?反正你已经是“主编大人”,名声听起来已够风光。可是,你这样的主编,读者会怎么评价,你主编的文字产品会有人看吗?

     更多的主编,至少会按自己的好恶,将稿子作些挑选,将自己喜欢的制作成文字产品推送给读者,至于品位如何,内容和质量怎样,读者是否认可,概不关心,也不过问。似乎你爱看不看,不关我事,我只管随心所欲,编自己的就是。这样的主编,也是很容易当的。

     最难当的是这样的主编:以内容、质量、品位、版式、装帧、印刷、宣传和营销等一系列手段,让产品不断赢得各界读者欢迎,形成阅读气场。这样的主编,除了良好的文字功夫和审美判断能力,必须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嗅觉,睿智的眼光,深邃的思想,明智的策略,较强的策划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营销能力,他必须拥有强大的作者队伍,又知己知彼,对读者、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了然于心,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应对有方。

     优秀的主编,应该能够调动全体编辑的积极性,集众编辑之智慧,博众作者所长,把握住大多数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需求,将众多策划、组织而来的稿件进行精心有效的挑选、编排,制作成优质的文字终端产品,呈现给读者。而且,你每期的终端产品,质量不能参差不齐、时好时坏,内容和风格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相反,应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保持风格、内容、质量、特色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应当尽最大努力让每期的产品在读者中形成阅读期待,持之以恒,形成长久的阅读效应,从而形成产品的生命、灵魂和气场。当然,要真正达到这种程度,对谁来说都不会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主编又是很难很难的。所以说,编辑是一门学问。

     你每期的终端产品,质量不能参差不齐、时好时坏,内容和风格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然而,编辑又不仅仅是学问,它还是一种修行,一种境界,文学编辑尤其如此。文学编辑除了学识和审美能力,还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文人相轻、互相排斥的毛病,在文学编辑中不能有。文学编辑应当摒弃个人恩怨、个人好恶,客观包容,助人为乐,勇于付出,甘当人梯,以发现和扶持新人新作为己任,以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创作、为广大读者不断奉献精品力作为使命。文学编辑应当杜绝以貌取人、力戒爱屋及乌或恨屋及乌,应以作品本身好坏作为选稿、用稿的最高准则,哪怕你不喜欢某位作家的品貌和为人,但只要这位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创造力和感染力,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并将可能受到大多数读者欢迎,你就应该无条件推出。文学编辑的职责,就是面对众多的作者和成堆的来稿,凭自己的慧眼、精心策划与辛勤付出,不断发现和推出文学的精品力作,不断以自身创造性的劳动赢得作家的尊重和读者的喜爱。

     也曾有心高气傲的作家看不起编辑(当然是在作家成名之后),认为自己走红之后作品抢手,那些约稿的编辑像苍蝇一样三天两头前来打搅,令人厌烦。潜意识里,这些作家可能认为自己是编辑和媒体的衣食父母,看编辑的眼光和心态,无形中居高临下,也开始自命不凡、自我膨胀。这虽暴露出这些作家自身修养的欠缺,却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编辑:要想真正赢得作家尊重,光靠热情、勤快、甚至是锲而不舍地与作家套近乎,是很难真正赢得作家尊重的。编辑要想真正赢得作家的尊重,重要的是必须依靠自己的眼光、学识、修养与为人,寻找到审美、思想和情感上与作家交流、共鸣的通道。优秀的编辑,应当从与作家打交道的第一天起,便与作家真诚相处、与作家交朋友,在以文会友的交流和探讨中,让不同性格的作家了解你,信任你。而作家信任你的前提,取决于你是否真有能力,是否真的“肚子有货”“眼睛识货”,你是否能一眼看透作品的好坏、作家创作的长短,为作家的创作提出创造性的建议乃至引导,只要你真正赢得作家的信任,成为作家的朋友,你用不着“像苍蝇一样”三天两头缠扰作家,作家也会在有新作时首先想到你。相反,如果你仅仅靠“二百五式”的勤快与热情,“像苍蝇一样”三天两头缠扰作家、找作家约稿,不仅可能徒劳无功,作家也可能厌烦你,甚至还永远看不起你。而真正优秀的编辑,不仅能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慧眼识珠,而且会成为作家的引路人乃至恩人,如同阿来的《尘埃落定》在众多出版社屡屡碰壁之后的脱颖而出,路遥《平凡的世界》遭遇大刊退稿辗转之后的大红大紫,更如外国许多名家名作成名前的遭遇——如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等,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在经历了退稿甚至是多次退稿与被嘲讽之后得以新生与流传的。这些作品在被退稿与被接纳之间,纵然已经分出编辑之间眼光的高下,同时也说明,再伟大的作家、再优秀的作品,是离不开优秀编辑的慧眼、发现、包装与传播的。

     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编辑:要想真正赢得作家尊重,光靠热情、勤快、甚至是锲而不舍地与作家套近乎,是很难真正赢得作家尊重的。编辑要想真正赢得作家的尊重,重要的是必须依靠自己的眼光、学识、修养与为人,寻找到审美、思想和情感上与作家交流、共鸣的通道

     一个天才作家的身后常常站着一个或者几个同样天才的编辑,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往往体现在作家的作品当中。比如帕斯卡·科维希之于约翰·斯坦贝克、哈罗德·莱瑟姆之于玛格丽特·米切尔、萨克斯·康明斯之于威廉·福克纳、罗伯特·戈特利布之于约瑟夫·海勒,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优秀的作家,也万不可恃才自傲、瞧不起编辑,更不要踩在编辑的肩膀上一举成名之后忘乎所以、甚至忘恩负义,否则你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作家,更不会成为大师级的作家。殊不知,古今中外,大师的风范,往往是越出色越显低调,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平易近人,亲切谦和,却尽显人格魅力。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来自:http://www.bianjiao.net/page140?article_id=201&pagenu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