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应用

一、“抓大放小”的辩证关系

  “抓大放小”作为工作中一条科学的指导原则,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方式。意思是领导在管理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微观调控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抓住全局,抓住中心,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做大事。管理者要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冷静的头脑、通过正确分析与决策,选择合理路线、方针与工作方式,管好该管的事,放开该放的事;分清哪些事情是自己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别人可以完成的[1,2]。“大是影响结果的”关键点,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真正影响到结果的却只是那几个“关键点”。提出合适的问题,找到哪些因素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点”,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事情不分大小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会陷于错综复杂的细碎事务中不能脱身,无时间去抓大事,不能履行领导职责,不能超脱,这时,分权、大胆放权、全理授权就显得非常必要。

  实践告诉我们:大有大的优点,小有小的优点。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远征欧陆》一书中,说马歇尔轻视那些事必躬亲的人,他认为那些埋头于琐细小事的人,没有能力处理战争中更重大的问题。他讲美国的军事原则是:为战区司令官指定一项任务,给他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力,在他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加干涉。如果他的战果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正当的办法不是对他进行劝说、警告和折磨,而是用另一个司令官替代他。艾森豪威尔在这里讲的琐细小事和尽可能少加干涉的内容都是指“放小”的范畴。战区司令官对那些琐细小事不管,正便于集中精力研究整个战区的大事,要“抓大”,也就是要研究更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如果要“抓大”,就应该“放小”,如果要“放小”,也是为了保证“抓大”,所以,“抓大”与“放小”并不矛盾,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此可见,“抓大放小”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决策思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管理艺术。中国古代的治政之道中有一句名言叫:“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国外领导科学界也有人提出,领导应该首先是“设想家”。这其实就是讲领导者科学的领导方法应该是“抓大放小”。因此,领导者在处理这对矛盾、落实“抓大放小”方针时,需做到如下原则:1.发挥每个员工的优点与特长,避缺点为优点。按员工各自优缺点安排工作,互取所长,发挥优势;2.从工作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活学活用,避免死搬硬套。

  二、研究所编辑部管理的特点

  学术期刊编辑部既有行政单位的属性,又有科研单位的特点,在管理上具有其特殊性。研究院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主编大多由院士或资深学术专家兼任,而主编忙于科学研究,很少涉及编辑部事务,只能在办刊方向、人力、财务上进行管理,无法深入到编辑具体工作中。同样,科研单位的教授、业务骨干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专业基础扎实、深厚,但不见得能办好一份学术期刊[3]。编辑部主任有的是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对编辑业务不了解,不能够很好地履行这一岗位职责,也可以这样认为,角色不能完成转换。因此,选择一名合适的编辑部主任在编辑部管理中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研究院所编制限制,编辑人员有限,一位编辑经常兼任不同角色,编辑部主任也需从事编辑业务,这样无形中使编辑部主任陷于忙碌的编辑业务中,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更好的策划、选题,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在编辑业务流程中,编辑人员需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每个人的贡献最终体现在一本期刊上,不能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所以,编辑部主任在这里起统帅和决定性作用,履行主编的职责,实质上是期刊的CEO(首席执行官):负责期刊统一协调、政策引导及选题策划,起承上启下、内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从笔者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来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编辑部主任,首先要学会“抓大放小”,即合理分解全部工作岗位、梳理业务流程、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处理的事情,哪些是员工必须请示的,哪些是编辑人员自行可以处理的。

  三、“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运用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在麦克阿瑟将军手下工作过,他赞扬麦克阿瑟时说:“他布置工作,从不唠唠叨叨,不强调坐班时间,而求工作效率,只要工作做完了,他就不再过问。这种抓大事放小节的工作作风让我非常紧张。为了使我的工作节奏跟上他的步伐,我经常忙得团团转,很晚才能离开办公室。但是,如果我向他申请休息一周,他就会毫不犹豫的答应。[4]”这段话说明,作为一个领导,只需要安排好大原则、大方向,放手交由下属去做具体的论证、部署,自己才可以安心抓大事,而下属也可以尽心尽力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干精、干实。

  编辑部管理工作是联系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期刊对外联系与宣传的窗口,直接期刊对外形象。编辑部业务较繁琐,流程环节多,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尤其重要,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编辑工作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质量[5]。

  编辑部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期刊的出版质量。而编辑部主任作为编辑部的带头人,担负着期刊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与管理中起指挥棒的作用,对期刊编辑工作、出版的具体工作环节及经营管理等负直接责任,其工作方式和工作成效更是关系到出版社的发展,是办好一本期刊的核心和灵魂。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部主任除需要具有专业的学术水平、精湛的科研能力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外,还需具有高的编辑业务水平、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的敬业精神和卓越的管理、协调能力等,尤其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   业务型编辑部管理者或许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害怕这样一来,无形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变小了而整天忙着事务无法对将来作计划,经常出现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常常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等情况。笔者认为,管理者应该运用“抓大放小”原则,在抓办刊方向、质量的同时,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控制,将管理工作流程化,从根本上解决下属做事不认真、懒于信息反馈、工作拖延等问题,保证编辑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5]。

  1.建立编辑责任制与互相监督制

  编辑部工作琐碎事情比较多,但如果安排合理,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编辑责任制与“规范化、制度化”相结合是很好的一种管理模式。编辑部管理流程中,“抓大放小”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流程控制环节与规范,实行编辑部主任、专家双重把关下的编辑责任制与互相监督制度。编辑责任制,即:责任编辑负责稿件处理的送外审、退修改、编辑加工、校对几个流程阶段,所有流程阶段中出现的问题都由此编辑来解决。

  互相监督制度,即:在稿件处理流程设置中设置严格的阶段完成时间,并将完成时间告诉作者,由作者和下一阶段的编辑来共同监督责任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处理状况。如果责任编辑不按时处理,作者会打电话或发邮件咨询,催促;如果责任编辑不能按时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稿件处理,稿件不能正常流动到下一个处理流程,那么下一流程的处理编辑就会催促;如果稿件不能按时完成整个流程的稿件处理,终审编辑就会催促,以此层层推进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2.“抓”初审

  在稿件三审制中,每个审级的任务、职责各不相同,三审制的基础是初审, 初审是编辑处理整个编审流程的第一步把关环节。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研究方向、创新性、学术不端、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初审把握好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外审工作。有人认为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但是,年轻刚到岗位的编辑知识欠缺,在初审中难以对稿件作出判断,在处理稿件时,往往对稿件的方向性、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中经常会将差稿当好稿、好稿当差稿,往往会认为作者写一篇稿件不容易,会出现不忍心退稿等做法,导致好稿件流失、出现错误判断等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将作者得罪或在行业内造成不好的口碑。笔者认为,编辑部若忽视初审,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学术道德行为发生,会造成稿件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的存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辑的初审意识是保证高质量稿件的关键。可以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提出整体解决办法――即:由具有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或由相对应专业的学术专家担任初审编辑,以提高对稿件的正确选择、保证出版质量。经过几年的运用,发现初审阶段的退稿率提高,外审阶段的退稿率有所下降,稿件整体水平较执行此原则前下降,极大地减轻了外审专家的审稿负担,有利于稿件择优录取。

  3.“抓”终审

  终审定稿是由编辑部或专家或编委会来控制[6],是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根据刊物的报道方向和同行评议结果对稿件作出选择。笔者认为:主编或编委会终审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执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人情因素,更加公正、客观地选择出优秀稿件,保证期刊学术质量。

  4.“抓”终校

  编辑对校对工作比较头痛,科技期刊编辑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图、表、量符号、公式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而差错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期刊质量。校对一般实行“三校”,文稿三校后即进入终校阶段,终校是在前三次校对的基础上,纠正遗漏错误,不同于终审,终审是把好稿件的入门关,终校是把好刊物的出门关。因此,就需要一位资深校对人员来把关,进行印刷前的终校与通读,即:“抓大”。笔者认为,终校人员应由主编、副主编、编辑部负责人或资深编辑担任,且有丰富的编辑经验, 熟练掌握国家标准和编辑规范, 有良好的中、英文字处理能力。实行编校制度的交叉对校、作者自样签字认可、副主编终校制度,可以极大地降低差错率。

  四、“抓大放小”,关键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术期刊质量[7]。因此,只有抓好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即“抓大“,培养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 才能提高期刊的创新能力,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参加岗前培训

  安排新到岗的编辑参加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交换官员培训,学习文献检索、查新等技能,并布置了多项作业来考核;参加出版专业职能考试,并告诉他们考不过,不能转正;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编辑学会举办的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英文编辑研修班,学习职业道德、出版法规、编辑出版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考核,才能使新到岗编辑的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为编辑工作打好基础。

  2.参与期刊审读

  编辑部经常对新到岗编辑处理完的稿件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坐在一起进行分析,为什么会错,怎么样改正,哪些方面还没掌握,编辑加工的重点是什么,应该注意哪些:中英文摘要怎么撰写、引言怎么撰写、图、表公式怎么编排,怎么样排版版式会漂亮、美观,经过互相学习,编辑很快成长了起来,能独立处理稿件的部分流程。

  3.参加学术活动

  笔者认为,编辑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可以使编辑及时掌握、拓展、深化学校书本知识以外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行业发展,及时发现新的学术热点,提出好的策划方案,提高对文稿的鉴别力。

  “抓大放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编辑部是一个独立整体,编辑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互相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而管理者需处理好各个运行环节中的关键,即抓“大”:抓制度规范、稿件初审、终审、终校、编辑培养;放“小”:合理安排岗位职责,人尽其才,各司其职,才能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促进编辑部的正常发展。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6918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