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pk、自媒体和多媒体甚嚣尘上的新的舆论格局下,“记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无论记者队伍如何庞大,位于塔尖上的优秀记者都是稀缺资源,顶级记者则更是凤毛麟角。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曾撰文《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记者》,他在文中谈到,新闻记者不是不需要任何门槛,而是一个高门槛、高智力的职业,既要掌握高超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技能,还要知晓相关领域的知识。也有媒体人士感言,中国已正式进入一个能出很多名记者的时代,却不再能出大记者的时代。可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记者绝非易事,好记者的长成如熔炉炼钢一样,是以智慧、才华、时间、坚守和韧性为锻造材料的,它是时代需要、社会条件和个人奋斗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每天读书看报,积累新闻素材,丰富自己的库存

 

   既然进入了媒体行业,就要报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读书看报视为一种生活习惯。因为良好的文化储备和专业知识是一个好记者长成的土壤,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要夯实地基,长跑队员要有好的“肺活量”一样,一个好记者只有不断的学习积累,让自身的文化储备和精神养分不断充沛丰盈,才能与每天发生的新闻产生良性互动的“化学反应”。不然,就算遇到好新闻也力所不逮,常常陷入被现实掏空的“无力”感和精神“缺氧”状态,赋予不了出色报道一则要闻的能量。

 

   所以,一名出色的记者既要是一名通才也要是一名专才。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科学、自然、时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知识。要通读中外文学经典,包括《左传》、《春秋》、《史记》《论语》、《诗经》等,让这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打通一个记者身上的新闻与文学“任督”二脉,给予一个记者厚重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掌握点哲学、美学、宗教、艺术等学科,使自身更深邃周密和智慧的看待世间万物,同时又兼具美学、艺术的眼光,具有超强的创造性并拥有直抵新闻深处的能力;另外,时事、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也是一个记者的必修课。每天通过浏览、观察大量社会时政人文讯息,能使一个记者充分了解世界、国情和民生,并在日后的新闻报道中从高处着眼、从低处下笔,更加理性和接地气的采集新闻,做到既能高屋建瓴,又能微观中国。如果是跑口的记者,还要学习掌握自己所处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尽量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型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成为一名好记者,仅关注自家媒体那片自留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留意学习其他兄弟媒体。同样的新闻事件,自己在报道完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一下其他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的,新闻角度有何不同?采访中有哪些自己没有关注到的亮点?要比较、分析、思考、吸收、总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此外,要养成做书摘、报摘、收集素材、积累新闻资料的习惯,只要看到杂志、报纸,或者书上、网上有价值的美文、好新闻、好的新闻标题等,就剪下来或者下载下来收藏在文件夹里,等下次自己写新闻时作为背景资料或新闻素材借鉴使用。这是一种很省力却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价值,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派上用场。

 

   另外,每天坚持写作也是训练一个记者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绝佳方式。对于一个优秀的记者而言,为发表的新闻写作当然是不可避免也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这是他安身立命锤炼文字功夫的主要领域。但是,一名记者若想要出类拔萃的话还不能仅仅止于纯职业化的新闻写作,最好还要涉猎点散文、随笔、评论之类的其他文本写作。比如开设自己的个人博客和微博,在豆瓣网上建立自己的ID,坚持写书评、影评等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强化自己的思维,提升写作水平。只有不停的通过各种方式的自主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成为新闻队伍中的“高人”,使自己的新闻报道不流于平庸,永远比别人高出一筹。

 

    二、培养一个优秀记者必备的发现力、洞察力和穿透力

 

   如果说正义、勇敢、坚毅、创新、超前、博学是一名合格记者的性格标签的话,那么,发现力、洞察力和穿透力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备的职业技能。一个资深记者的长成,是个人长期积累学习和不断追求、修炼和超越的结果,这种记者是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有长期研究、关注和有影响力的人。成熟记者所报道出的新闻是他个人阅历、知识积累、判断力、洞察力、人生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整体把握叠加起来的,是一种整体水准而绝非简单的技术活,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记者通常是行业内的精英和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代表。

 

   一个优秀的记者是有担当的勇者,她会本能的去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大问题、真问题,天然的拒绝一些伪命题,这样的记者是创新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她对新闻有自己的独立筛选和判断,从不跟风,去“嚼别人嚼剩的馍”,但她并不会没有新闻可做,她总能爆出冷门成功驾驭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有家媒体就有一名这样的记者,她敏锐果敢,勤奋激进,浑身上下都跃动着新闻人的激情、新锐和冷静,常常能在“布满灰尘”的地方寻找到新闻,那些在别人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和不被关注的角落,对她来说却同样蕴藏着无穷的新闻价值。正是这种“闻别人所未闻、道别人所未道”的敏锐嗅觉,使她在短短几年迅速脱颖而出,成长为业界一名优秀的记者。还有一名资深记者,他是文革期间被耽误的一代,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恢复高考后进入北京某大学完成了继续教育,毕业后被分配到京城某报社任记者。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他从不像某些记者那样满足于浅尝辄止,只关注些浮光掠影的新闻表象,而是对某一个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开掘”。报社安排他采访哪个领域,他就把哪个领域所涉及到的专业书籍、中外著作及人文历史、发展现状,尽可能地细读和了解,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目前,他已是京城文化界著名的专家型记者和文艺评论家。相较于这些拔尖的记者来说,平庸、碌碌无为的记者也不在少数,他们不善于学习思考,缺乏敏锐目光,即使新闻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也看不到,捕捉不到。

 

   由此可见,好记者绝不是新闻的“搬运工”,他们有不同于旁人的视角和观点,具备超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在工作中像“弹簧”一样动静皆宜、伸缩自如。在外采访时,他们是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家静坐执笔时,又如同陷入沙发上沉思的作家和思想家。好记者一方面要不断积累和升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巧妙的将自己放空并归零。他们像“白骨精”一样不断从被采访的专家学者那里汲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和文化库存。而每到一个新闻现场,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将大脑中的所有其他储备临时清空,像郊外游玩的孩子一样,带着好奇、全新、陌生的状态进入新闻现场,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出其不意。

 

      三,好记者要具备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记者而言,很多时候,他们并非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新闻都是突发并带有强烈时效性的,如何在最短时间进入状态并以好新闻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考验着一个记者驾驭新闻的能力和实力。一则新闻如一个“火山”口,是一个记者多年储备在一瞬间的迸发,只有拥有丰富文化准备和新闻储备的优秀记者,才能在最短时间占据话语高地快速将新闻“拿下”。也正因为他们日复一日、无所不在的密切注视社会,才能站在新闻前沿用前瞻性的眼光俯瞰新闻,知晓当前的新闻在整个新闻界处于何种地位?该用多大的篇幅来报道它?怎样更好的报道等等。

 

   此外,要将自己锻造成一个善写新闻的高手,充分的事前准备和良好的资料收集能力不可或缺,具体体现在拿料上。如果想要截取一缸水的容量,那最好要准备一桶水;如果稿子写3000字,那么至少应该搜索或找出3万字的新闻资料来看;如果要写一篇上万字的特别报道,看的资料就不能少于10万字。只有具备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对所要报道的新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梳理和了解,知道哪些是陈词滥调,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别人没有触及过的,哪些可能是有意义重大的,才能最终确定一个独到而巧妙的思路,采集到最鲜活的独家新闻。

 

   除了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外,出色的记者还要善于选择那些出彩的被采访对象,寻找离新闻事件最近的当事人和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学者进行采访。在采访前,尽量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将被采访者的网上信息以及博客、微博和相关著作浏览一下,用抓人的提问、独特的观点和角度激活并启发这些被采访者的思路,使他们围绕报道中心抛出最有价值的新闻源和观点。即使一则新闻报道完了,也仍然要像“侦探”一样密切注视这个领域的动向以及这些权威人士的博客、微博、微信,以便随时掌握这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准备干什么。此外,还要时不时地到某些专业论坛上去逛一逛,捕捉最新最快最接地气的新闻原料。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出一个记者的敏锐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写不完的新闻。

 

      四,出色记者一定要赋予新闻以可读性和可视性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新闻,每个记者的写法都不一样,一个平庸的记者能将一个很好的新闻事件写成枯燥的八股文;一个优秀的记者则能将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新闻写得生动活泼,耐读耐品,这种差异性则直接表现在一个记者的文化内蕴和灵性上。有灵性的记者擅长“化腐朽为神奇”,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新闻,他们在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往往能将文章写得吸引眼球并具有可读性,就连大小标题都锤炼的十分精到,整篇新闻措辞精当、观点明晰、内容鲜活,即使是纯文字的报道,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相形之下,平庸的记者往往“糟蹋”好新闻,再好的新闻素材在他笔下也会打折扣,对于他们的报道读者往往不忍碎读,只需看看大标题即可,这样的报道通常被嘲笑为只有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个人看的新闻。

 

   一个记者优秀与否的分野也取决于新闻报道是否能“报到点子”上。平庸的记者往往抓不住新闻的重点,思路混乱,写一大堆空话假话套话,通篇看不到明显的新闻点和新闻眼。但一个优秀记者的新闻报道非常接地气和贴近读者,他们时刻将读者放在心中,善于寻觅和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的题材和素材去采写,抓住群众议论的热点以显其广度,抓住疑点以显其力度,抓住难点以显其深度。在他们的文风中,看不到人云亦云的唠叨;更没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炒作恶习;也没有捧臭脚跟风跑的坏习气。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一个记者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的人文品格。(赵兰儿)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f49a20101bo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