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工作者成长的第一阶段

     新闻写作三种境界:盲目写作,心中无数。写作困难,无所适从。摸到门路,经常发表。日前,与几位刚到电视局不久的同行闲聊,他们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写了那么多稿子,也拍了不少新闻,为什么报社一篇也不给登?省台一篇也不给用?”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无法用一句话说清楚。我觉得,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人都有一个从不入门到逐渐入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经历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盲目写作,心中无数。他们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新鲜,见到什么写什么。还没有培养出一种新闻眼光,只是凭自己的印象或想当然,结果拍出的图象,写出的稿子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什么普遍性。

  第二种境界是写作困难,无所适从。我从事新闻写作20多年,也曾有过盲目写稿,屡投不中的经历;也曾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过怀疑,后来经过前人的指点,并认真与他人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发表的类似稿件进行对照,确实感到差一截子。于是,欲写不能,欲罢不行,内心充满了痛苦。应该说,这一境界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危险期”。如果没有一股钻劲和毅力或者没有一些外界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就有可能在这一“危险期”退下去。

  第三种境界是摸到门路,经常在电视或报纸上发表。在经历了前两种境界之后,可以说已逐步闯过了前进路上的“危险期”,摸到了一些新闻报道的规律。在这一境界里,一般来说写作的热情高涨,比较容易出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层次还比较低,写出的稿件“好人好事式”、“水深火热式”、“针头线脑式”的比较多,很少是对重大主题的揭示和中心工作的报道。

  笔者对以上三种境界的分析,一般是指我们这些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热衷于新闻写作的人,开始写稿后,所要经历的过程,在这里统称它为新闻人才成长的第一阶段。跨过了这一时期,采写新闻稿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当然,对有的初学者来说,这个境界可能会不那么明显,也可能有的人一开始就很快进入到第三种境界。但笔者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三种境界是通向新闻成材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缩短初学者从第一境界到第三境界的距离,使更多的人尽快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才呢?我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门学问,一种科学,也可以说一种艺术,不刻苦钻研,努力实践,是搞不好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不断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才能逐渐领悟出新闻工作本身存在的特有规律,从而比较自如地驾驭多种新闻文体,提高稿件的质量。

  《庄子. 养生主》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厨师为梁惠王卸牛,牛刀一进,骨肉分离,牛顷刻解体,梁惠王惊叹,厨师何以达到这般功力?厨师答:我爱好的是道,超于一般技术。开始卸牛时,我看到的也无非是一只只牛的整体,三年之后,在我的眼里只有牛的骨缝空隙,在也不是整体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能用心神自然指挥手脚的动作,我循着牛身上的天然组织结构,劈向筋骨间缝隙,使刀游刃其间,牛体便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为何能游刃自如?因为他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分析,敢于知难而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有一个自然的天敌,那就是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对报纸电视感到神秘,觉得高不可攀;在就是对自己产生怀疑,生怕自己不是搞新闻的那块料。因此,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缩手缩脚,信心不足。就以我曾经带过的两位新闻记者的成长经历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位开始学写稿的时候,抓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都不错,而且到电视局不长时间就有稿件在上级台发表,但时至今日,这个同志的采写重要新闻的能力仍没有明显的提高,写出的稿件大多数还没有摆脱那些琐碎的、细小的事情和主题上。这个同志进步较慢的原因并不是他不刻苦,主要问题是有一种畏难情绪在时常干扰着他,不管写什么,他都感到信心不足。而另一位记者虽然起步较晚,但却连年都有进步。论基础,他并不比前一位同事强,但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劲头,敢干!别人没有把握的东西,他敢去试巴;善于琢磨;勤于总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位同事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分局和总局广播电视系统先进新闻工作者。

  新闻工作的本身并不神秘,只要敢于知难而进,善于总结分析,那层“窗户纸”是会捅破的。

  首先,要契而不舍,能够如痴如迷。记得新闻界一位老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干的不如迷的新闻记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名记者。”这句话对我刻骨铭心。的确,新闻工作既有自身的规律,又有许多与此相连系的各类知识。刚刚从事新闻界工作,还没有踏进新闻内行行列的同志,有好多新闻工作的知识需要去探索,有好多没有涉猎的领地去寻觅,如果仅凭着“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松松垮垮的学习态度去从事这项工作,要想很快从新闻写作的第一境界踏到第三境界,是很难想象的。

  其次,要不断总结提高,力争有所创新。如果说:我们在新闻起步的时候能够做到知难而进,坚持不懈,那只是成功的基础。而要使自己不断的有所长进,就必须不断地有所总结,不断地有所创新。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要学会应用善于把自己写的东西与行家们写的东西、与报纸电视登出来的东西进行比较。这样,就会在比较中有所收益,有所提高。其次,要善于把最近写出的稿件与原来写的稿件进行比较,看看写出来得东西究竟与原来比有没有进步,从而找出努力的方向,也能从编辑在修改自己稿子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怎样才能把稿子写的简洁明了,这样,写一个稿子有一次进步,就不愁写不出好稿子了。

    二、要善于学习、不断积累

    如果说,实践是新闻人才成长的土壤,那么,学习便是这土壤里所必须的水分和养料。那怎样才能学有所成?

    首先,要从基本理论学起,由浅入深。我觉得学新闻写作,应该先从基本的东西学起,并且要紧紧围绕新闻专业。宋代王安石认为:“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在我们身边有的同志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就急于成材,见什么看什么,结果“饥不择食”,获取有益的营养甚微。学习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写作刚刚起步的时候,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总第488期2013年第12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一般应该读一些基础的新闻理论,对新闻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对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电视新闻联播中的几种新闻样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写作实践,选读一些名人、专家结合采写实际谈新闻写作的文章。我认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以掌握要领,摸索规律为主,而不是死搬硬套地学几句话。只有抓住了规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要处理好工学矛盾,学会在干中学,学中干。一提起学习,有的同志就皱眉头:“每天都要采访、写作、制片,哪有时间去学习?”采写忙碌,并不是不能学习的理由,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如果一味地去采写,而不注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那么发展是要受到限制的,写作也会逐渐变得才思枯歇。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并不能把采写和学习截然分裂开来,在一定意义上,采写稿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是学习,采写也同样在学习。宋代诗人陆放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注意平时积累和转化。在采访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捕捉那些有益的东西,不仅要注意现场的情景,还要注意人物思想、语言、形象、事件的经过及其因果、地理环境,甚至历史条件、民族风情以及传说、诗歌等等,都应该点滴记录,长期积累。只有在学中干,干中学,我们的写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起来。

 原文来自: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11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