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怎样当新闻记者》:记者需要避免做什么

     扬长避短是一句老话。避短常常是扬长的一个前提条件。编辑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就是发现记者及其稿件的优长与短处,而更多的工作集中在挑错这一点上。在新闻工作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线奔波惯了的记者,到编辑部里做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再回到采写业务中,常常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我觉得:通过编辑的眼睛来看记者工作常见的错误,能更清楚地明确记者的常见错误,能使记者更明确自己应走的路径。这就是通过错误发现的工作捷径。

    新闻工作中如何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这是目前较少研究的一个课题,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比较多。这里只从记者工作的角度,谈一谈采访和写作等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

     从新闻工作的各环节看,记者、编辑、审稿人都会犯的错即三者都犯的有共性的错误有:(1)因为作风松懈,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会犯马虎从事的错误,导致的结果都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只要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这几个环节上的人都会犯道德上的毛病,如报章上常揭露的为好处("红包"、 礼物等)取舍稿件;(2)知识上的毛病也有,如把"微机"当作微电机。这里主要探讨记者的采访写作环节容易犯的错误。这需要首先与上一环节、下一环节作一些比较。大致说来,各种工作总有自己的突出面,为了把工作搞得充分,往往又犯另一方面的失误。编辑的工作要求,主要是从较大的范围发现稿件的优缺点,最易犯的错误,我觉得,主要是眼光平庸,发生遗珠之憾,审稿人考虑得更多的,应是政策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最需要帮助记者、编辑把一般的小事看出较大的意义来,因此,这种工作最忌的应是抓小不抓大。而记者面对事实时,一心要写出有影响的,引人注意的新闻,常常会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容易较多地犯采访失衡、取材片面、落笔倚轻倚重的错误。

     明白这些区别,我们可以较细致地集中探讨记者工作的常见错误。从大的方面说,有政治性错误,也有经济性错误,还有社会性错误……这些都容易理解。就记者工作的主要性质看,最容易犯的错误主要在于对稿件的思想政策判断。这是决定稿件成败的一个关键。人的思想水平的高低与稿件水平直接相关。例如暴利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从现象上作了不少报道,显得很热闹,但是,很少有文章讲更深层次的问题。记者站在自己搜集到的如海的材料中,很容易被淹没。因此,记者所犯错误主要在于孤立、片面,光考虑自己眼前的材料,没有把材料放到更远、更大的范围中去分析观察。这需要站得再高一点,把这个题目联系到转轨期社会秩序的建立来做,其中,也可以缩小范围,选择"经济秩序"、再进而选择"经济秩序中的公德问题"来做文章。这样,文章的立意就明显高了。

      从记者过滤、处理自己采访材料的流程看,易犯的错误有:一是对被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不加分析辨别,随人家的错而错。二是过于主观,也会造成错误。如曾去过一个地方,感觉脏乱差,事过几年,记者脑海中仍有旧印象,有时会在新稿中使用旧材料,而世界上的事往往变化很大,光凭旧印象写稿,曾引起多起"告状"案。三是该抢时间发的稿未抢,以至事过境迁,使稿件成为明日黄花;也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是,有的事情需要压一压再发,如果一味强调时间性,会错过更适合的时机。

     从稿件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看,主要有:1、看事"失度",即:"过度""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有时说过了,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如我有一次在广东采访著名企业万宝电冰箱厂,误将人家说的一天产值10万元听成100万元,写进稿件中去之后,马上就有地方税务局的同志拿着登了此稿的《羊城晚报》来找企业征税。这还是最表面化的失度。还有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因为只看到现象而产生了错觉。2、轻视思想上的提炼。按重点稿件的"经营"规律,一般要注意把问题提升到"热点"上来,再进而上升成重点问题。道听途说的材料,也可以成稿,而且可能是小报上登一大版的稿件,但这仍是"热点"类的稿件。而经过自己的调查,搜集到了更多的材料,并注意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就可能使之成为一篇探讨"难点"的稿件;但还有个更高的层次是上升到人们都普遍关心的、事关大局的讲"重点"的稿件。记者写一个方面、哪一个层次,都未尝不可;但是,用稿件和好稿的标准来衡量一下,高下立现。3、看事偏狭的问题。记者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系统的代言人,因此,必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通盘的考虑,而不能固执一种标准看待事情。现在,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的报道来稿量较大,而且,有的稿件还认为这部分经济已成为本地经济的"主力军""新生长点"等等。孤立地说这些话,可能在一两个地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比较之下,我们却没有看到多少大讲"某某地方国有企业如何重要"的稿件。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不少报道走入了片面性的误区。从各地经济实力的统计数据上,怎么也不能认为个体私营企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达到了多大的地步。因此,记者有必要处理好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企业的报道的总量平衡。这是稿件有无政策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记者工作的错误,归总看主要在于政策把握上和思维运行方式上。因此,克服错误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强思考意识,站在尽可能高的地方,掌握最新、最大的大局。这是不是"拗口令"的说法?难道"大局"还能分大小吗?实际上,我们在理解许多认识时,的确存在着一个对大局的理解的层次问题。举一个例子说,当前一些地方在讲自己建设资金时,喜欢用"自筹资金""不用国家一分钱"等说法。这中间,就存在国家建设资本上的一个"大局"问题。按我们过去的理解,大多数的建设事业都是由国家包下来的。这里,"国家"概念其实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因为它分不清楚国家与政府两个概念。实际上,地方的事业本身也是国家的一部分,所谓"不要国家一分钱",所指的"国家",实际是"中央""中央政府"这个含义。拿当前的经济形势看,由于全社会都出现了猛上基本建设的势头,国家需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这里所控制的,正是全社会的资金流向。一个有力量的政府应该对全社会行使这种金融控制职权。而许多报道中讲的"不用国家一分钱",讲的实际是"不用中央财政的一分钱"。可是,光在中央财政上做文章,是明显不可能使我们过大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的。全社会的金融资产,中央政府都必须加以有效的控制,使之不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这个"大局",明显是高于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的"自筹资金"这个"大局"的。(作者:吴锦才)

 

 原文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28/content_943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