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值此校报六百期之际,记者团谨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各级领导、老师、校友和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感谢!



三排左起:马聪、王景阳、陈强、李子越、石骏勇、曹可、徐萌、刘牧、周霁颖、卫昕、郑越、夏冰、刘莉、廖文超、申展、齐际晨、林泽成 二排左起:罗亦金、黄子健、杨乐、梁加成、周俊、周荃、董昊涵、冯广峥、吴晓琳、曹雅婷、李梦薇、包玲云、阎姗、付裕、刘心荷 一排左起:赵曌、安然、叶怀晴、詹臻荣、张苑、陈益希、李美佳、蒋薇、黄杨、吴丽娜、张洁、周丛杉、陆思羽、卢晶晶



  校报薄薄的,墨迹香香的。抱起一堆的,那是我发的。房间小小的,空气暖暖的。值班很爽的,不能懈怠的。聚餐饱饱的,大伙呵呵的。吃完不够的,还能打包的。记者帅帅的,采访累累的。要想少跑的,多投文艺的。干活多多的,稿费少少的。勤劳奉献的,才有境界的。感言傻傻的,读来短短的。校报一家的,都很有爱的。(罗亦金)二零零八年九月的某日,一份彩印的校报、一张校报记者团报名表,我与校报结下不解之缘……面对考官,忐忑不安。过关斩将,终过三关。
  加入校报,如愿以偿。披甲上阵,豪情万丈。
  军训报道,领悟校报。归来小聚,合团欢唱。
  才子佳人,齐聚一堂。严谨活泼,赤心办报。
  字斟句酌,不敢怠慢。三言两语,淋漓酣畅。
  采访摄影,辛苦奔忙。灯下漫笔,神思飞扬。
  时逢赶稿,晕头转向。新报出炉,眉开眼笑。
  辛劳相随,快乐围绕。齐心协力,越办越好!(詹臻荣)
团办公室里总能见到记者和编辑们忙碌的身影。记者每天的工作包括通过电话联系采访、确认稿件等等。接到通知,带上采访证和笔记本马上出发,这是记者们大展身手的时刻。我们活跃在在贸大各大活动现场,我们走访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真实而生动地记录惠园生活的点点滴滴。编辑们则是默默忙碌的幕后工作者,除了每期报纸版头可见的几个名字,他们的踪迹实在难寻。为了安排稿件和确认反馈,他们需要打数不清的电话,为了整合修改整版的稿件,他们常常成为宿舍里最晚睡的人。
  或许记者团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有的时候甚至累得喘不上气,但是我们知道,总有欢乐开怀的时刻在等待着我们,而每一天的那种平淡的幸福,渐渐地渗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灌注一丝丝暖意,因为在这里有我们最重要的伙伴,他们也是我们最珍爱的家人。 (陆思羽)转眼间,来到校报一年多了。我们都改变了很多:从陌生到熟悉,从青涩地说话都紧张到如今可以从容的记录下采访内容,从对报纸的种种懵懂无知到可以顺利画出整版的版面……不变的是我们的热情,改变的是我们的成长轨迹。我想,真的应该感激校报,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
  发报总是最令校报人头疼的一件事。比起采访、编辑,发报更像是一个纯粹的体力活。搬着一两百份的报纸活动在贸大的各个角落。我们辛苦并自豪着。依然记得独自走在虹远楼发报的情景,偌大的走廊只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和折报纸时发出的“嚓嚓”声,心里难免觉得凄凉和委屈。但当回过头来看到每间宿舍门口都插着我们的校报时,自豪和感动便由然而生,一转身,幸福扑面而来。 (曹雅婷)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自己执起校报编辑的笔的时候,能够见证校报成长中这个值得纪念的一期。回想一年的工作,自己已经由战战兢兢地去采访到如今为新加入我们学弟学妹改稿子,由不会画版到如今帮助老师校版,由完全不懂采访到如今能够与老师谈笑风生。还记得自己当初的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紧急任务时熬夜写采访提纲;大家团结赶工一起加班赶稿……每一个场面都充满了忙碌和艰辛,但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辛苦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真的,我感谢校报,感谢他在我生命中给我带来的每一个人,感谢他为我带来的忙碌却又充实的生活,感谢他为我带来的一切的惊喜。也愿校报今后的路更加平坦顺畅。 (徐萌)从兴冲冲地跑出去采访到一个人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画版,一年之后,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是一名校报的编辑了。一年多的时间里,那份心情始终没变。当崭新的报纸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被取回团里,还是拥着那样急切又惶恐的心情去翻开,急切的是看看这期报纸有了什么好的稿子,惶恐的是会不会出了什么错误或者有了什么不足。人在校报记者团,成长从未停止。令我感叹的还有记者团的效率之高,曾记否,夜半赶稿,其乐无穷。希望我们大家用做校报的效率学习,事半功倍;用学习的热情做校报,硕果累累! (李梦薇)过了这么久,我们还在这么一片世外桃源里一起迸发文字的力量。是啊,“迸发文字的力量”,我至今仍坚信文字在一个集体中能释放强大的热能,并不孤独和伤感。有些人的文字或许一直在黑暗里踽踽独行,或许我们也曾是这样,但这一路走来,我们终于能给这些散乱的文字一个栖身的小窝,很安全很贴心。终于迎来校报发行600期的小庆典,我们这些小编们也头一遭在报纸上留下我们的感言,感慨大过感动。我突然感觉到她那么旺盛强大的生命力,感慨那么多届校报人留下的足迹。从记者到编辑,从采访到排版,我们的成长就是每期报纸版头上的数字。数字从1跳到600,我们所有的校报人也都长大了。 (刘牧)喜欢一个地方,或是喜欢一群人,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像我喜欢呆在记者团里,喜欢这里暖洋洋温馨的感觉;我也喜欢团里的所有人,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一起闹。也喜欢大家做报纸前七嘴八舌的编前会,采访时跑上跑下并千万次的修改稿子的辛苦,陪着老师去报社校版一词一句的仔细斟酌与核对,抱着油墨铅字的报纸一份份发到老师和同学手中。那是一种自豪感,一种成就感。也有过委屈,有过矛盾,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累积,才勾画出了永远都不想忘掉的美丽回忆,才堆叠出了我们这个温暖而美好的大家庭。不知不觉间,校报已经做到了第600期。我相信无论是曾经的校报人,还是将来的校报人,都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人,喜欢校报的一切,并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 (冯广峥)兴奋而略带紧张地带上采访证,拿着纸和笔,忐忑地叩开教授办公室的门……至今犹然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情景,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每一个采访的问题,在教授讲话时奋笔疾书,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拿着直尺、铅笔、稿纸漫天挥舞,这就是第一次编辑报纸的我,一边拿着计算器算着字数,一边不停地问学姐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二天校版时在桌上一扒就是一下午,直到满眼小字横飞地走出报社……一年多过去了,总忘不了那第一次采访、第一次编辑报纸、第一次校版,第一次把自己的名字和文章变成铅字,第一次亲手派发自己编辑的报纸。忘不了那个兴奋,紧张,遇到困难有些手足无措的我。
  不经意间,已经与校报结缘一年,一年后的我,已经学会忘却紧张去享受教授们言谈中蕴含的智慧,学会在编辑报纸的时候沉着地应付各种问题。一年后的我享受着报纸带来的快乐。 (周荃)
嘿吼,来到记者团已经两个多月了。
  与其说是工作了两个多月,到不如是和众多兄弟姐妹在这个小家里一起度过了两个月的美好时光。每次值班,总有回家的感觉;每每在校园里遇见记者团的师兄师姐,迎面而来的是亲切的风;看见同级的记者,不需寒暄,相视一笑,心中早有了一份亲切。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我的爱在这里,因为品味了家的温暖;我爱记者团的兄弟姐妹,因为他们让我拥有了新的亲人。我知道,现在,我在贸大有个家。(梁加成)她是一个严谨而又活泼的团队。作为学校的官方媒介之一,她任重而道远。团员们上下齐心,用敏锐的眼光捕捉鲜活的新闻,用深刻的报道呈现真实的事件,用飞扬的思绪描绘青春的惠园。
  她有一个干净明敞的会议室,冷冬即至,在办公室里,她为我阻隔了外面的严寒。最新的报刊,方便的网络,贴心的小食品,新闻采访的指导书,我与她度过的时光总是那么轻松而幸福!常常能碰到亲切的学姐学长,听她们说报纸,聊见闻;常常能在签到本上觅得有意思的留言,嘻嘻地笑一笑!
  遇之,我之大幸也!(陈益希)!!!!记者团嘛,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团在一起,一起吃,一起玩,一起做报纸,就这样,一届届团员走过了600期的笔墨报香,用文字见证了校园生活的点滴。这里有我第一次采访时的忐忑,第一次交稿时的担心,第一次发报纸时的劳累,更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时的欣喜,第一次参加校对的激动……在这里,延续着我最初的关于文字的梦想,同样透过这扇窗,我也看到了更多美丽的风光。(刘心荷)我想我是唯一一个穿着白背心花短裤来面试校报的人吧。很幸运,我成功地打入了校报记者团。这份成功的喜悦与日后忙碌的工作,让我渐渐把面试的尴尬渐渐忘记了,并发现了许多令我自豪的事。虽然有时工作会很忙,虽然每次发报后都会留下满手的黑,但当你的文章变成铅字时,当你坐在暖暖的办公室时,当你拿着采访证去采访学校知名领导时,你就会很自豪的想,啊,我是一名记者,我是校报人!(杨乐)加入记者团,眨眼之间已有两个月。这其中,有温馨,有挑战,有胆怯也有欣喜。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时的情形。说是采访,实际只是做个会议记录。那天早晨值班时,张老师说需要一位记者跟会,眼一斜看见了正想找地缝钻进去的我,笑着对我说“你来吧”。跟会?怎么跟?需要记录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像藤蔓一样把我的自信缠得严严实实。到了会场,同声传译机、翻译、外国专家、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平时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场面自己身在其中,甚至让我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敢动……是的,两个多月来,我对校报这样一个大家庭认识得更多,也对自己能成为家里的一员而骄傲和欣喜。校报引导了我,充实了我,提高了我,衷心祝愿我们的校报越办越好!(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