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做个好记者需要懂的新闻

新闻价值:

 

从受众的角度看,新闻价值就是媒体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和信任的状况与受众媒介使用便捷程度和价格水平的比。

 

可用以下公式解释:

 

受众角度的新闻价值=获得/付出=媒介使用的便捷程度+媒介使用的价格水平/受众的注意力(时间、精力、兴趣)+受众的信任(关注、跟踪、转发、评论等)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

 

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的真实,媒体出售的商品是真实,这也就是说,跟读小说不同,读者在付出时间、精力阅读新闻时,预期得到的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传言、谣言、谎言、真假参半或者虚构的故事。试想一下,如果你得知某报纸经常报道假话,你还会去看它吗?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根本,也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的前提条件。纽约时报编辑记者守则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我们不允许匿名信源利用我们去散布攻击真名实姓人的材料。”

 

新闻出售的是真实的信息,而媒体竞争的是速度及时效,新闻界往往把真实和速度同时视为好新闻的标准。 但是真实和速度又是一对矛盾,真实往往成为时效的第一个牺牲品。媒体记者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而不对信息进行核实,不采访可靠的信源。

 

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事实与意见不分。所谓事实,就是可以通过个人观察查找记录、搜集统计数据或与其他人的观察进行对比而证明真假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平时理解的事实概念扩大,认识到事实是可以判断真伪的,有真的事实,也有假的事实。

 

事实与意见的区别:

 

事实:可以通过个人观察查找、记录收集统计数据或与其他人的观察进行对比判断真假。

 

意见:个人的看法,无法判断真假,但可以通过意见所依靠证据的有效性和发表意见的人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来判断意见的可信性。

 

混淆事实与意见,会极大地损害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报道成为记者发泄个人情感的地方新闻变成了谈话,意见变成了新闻。任何新闻发生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反应,或高兴、或愤怒、或悲伤。然而真实有时并不是跟着公众情绪走的,但如果媒体不再是靠真实来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媒体不再忠于真实,而是忠于公众情绪,那么新闻就会成为利用和操纵公众情绪的手段,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界中的武器,进而引导影响社会各阶层的理性判断,基于媒体扭曲的“事实”作出的抉择不可能是明智的。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反常性:人们认为反常的,甚至奇异的东西具有新闻价值。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某一年有一个人死于禽流感成了新闻,而每年有10万人死于普通流感则成不了新闻。反常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是因为从受众角度看,每天的生活太平淡了,如果有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会让无聊的生活更有色彩。而从媒体的角度看,反常的事物可以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冲击性:新闻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这个事件会影响多少人?影响的程度?事件的影响力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判断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死亡人数,死的人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越是不该死的人死了,新闻价值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媒体常被形容为“嗜血的、食肉的怪兽”。

 

实效性:新闻是一种最易腐烂的商品。

 

刚刚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最有新闻价值,事件发生后再去报道,新闻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当人们打开《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希望看到当天北京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昨天、上周、近日、日前、甚至上月、去年发生了什么。

 

接近性:接近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接近性,二是心理接近性。《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会更关心北京市发生的事情,而不太会去关注广西某一乡村的居民生活质量如何。同时,北京市当地的居民也更关心本地的菜价是否上涨、治安是否良好、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就业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住房价格是否遏制增长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要远远大于非洲的儿童是否因饥饿而死。所以近年来定位准确的都市报纸都获得了一大批读者,而那种面向全国全省的大报却处境越来越困难。除地域接近性外,心理接近性也是值得报纸关注的。比如教育部出台一个条例,可能所有高校的老师和大学生读者都会关心。铁道部要调高票价,所有的旅客也都会关心,这就是心理接近性。

 

显著性:人物的显赫性。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名气越大,新闻性越大;这种名人包括政要、大款、明星、著名科学家和学者。再如清华大学一个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的事件得到的全国媒体的充分曝光。如果这个学生是省一所地方社区大学的学生,他会得到这样大的媒体曝光吗?虽然美国宪法说人生而平等,但是新闻报道中,美国总统的讲话在媒体上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人的讲话。如果把显著性和反常性、冲突性结合起来,就能解释为什么名人明星的绯闻、丑闻、隐私有那么大的市场。

 

冲突性:新闻写作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故事的基本元素就是冲突,因此,媒体特别关注人与人、国与国、党派与党派的争吵、民族与民族的打斗和斗争,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又如环境恶化、突发海啸、地震、泥石流、罢工、骚乱犯罪。

 

利益性:这涉及读者的利益和读者的兴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记者必须了解公众的利益在哪里,以求得最大的公众兴趣。比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如果仅仅从会议形式看,可能不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如果记者在报道这些政治会议的时候,把会议讲话和讨论的内容与公众的具体利益联系起来,广大读者就会对这样的会议产生兴趣。

 

人性化:人们往往会对其他人的故事感兴趣。新闻写作虽然和写小说不同,前者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后者可以是虚构的,但在写作方法上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两者都通过故事抓住读者。记者在写作中如果能做到充满人情味,就能够让一条新闻与读者产生心理接近、引发读者的共鸣。

 

实习编辑:宋晓芳

 

原文来自: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3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