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媒体语境下四种新闻叙事样态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手机移动端的结合不仅使每个人都成为记者,而且改变了生产新闻的状态。这虽然冲击了专业媒体作为事件第一报道者的地位,但也促使他们开掘出其他新闻叙事形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曾庆香、陆佳怡与吴晓虹据此分析提出,不同的新闻生产者、新闻生产状态催生了四种新闻叙事样态:即兴新闻与背书式新闻;公务新闻与清单式、图说式新闻;弥漫新闻与对话式新闻;辫子新闻与注解式新闻。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样态在各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两极化的倾向。
 
1.即兴新闻与背书式新闻

任何时代,或出于好奇等天性,或出于安全等实用性需求,任何个人都既有倾听新闻的渴望,也有讲述新闻的冲动。社交媒体,尤其手机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的完美结合,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激发了人们随时随地即兴讲述与发布新闻的冲动,如@成都曝新鲜的简介便是:“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于是人人都成为“记者”“发报机”“通讯社”,即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便捷地发布自己所经历或所见证的新闻事件。于是公民新闻铺天盖地,充斥于整个网络。

虽然公民新闻一般是个人报道所经历或所目击之事,但从本质上来说,绝大多数的公民新闻都是一种即兴的社会新闻报道,因为绝大多数公民既没受到新闻专业训练,生产新闻的过程又匆促且毫无准备,很少有调查、核实等环节。这种即兴报道导致新闻内容难免存在虚假、片面、主观等问题,随着不同个人的参与报道,公民新闻时常出现舆论反转现象。因此,先“出版”再“过滤”的公民即兴新闻便需要具有公信力或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如新闻媒体或相关部门来证实或证伪,于是就出现了背书式新闻。

背书,来自英文的endorse。本意是指持有票据的人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批注并签名盖章。经过背书的票据,付款人不能付款时,背书人负付款责任。此外,背书还表示对某人或某事表达正式的支持或同意。

因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存疑,需要具有采访权的新闻媒体与负责处置事件的相关部门对公民新闻进行认证,于是催生了大量的背书式新闻。如2017年3月14日21时20分许,成都市武侯区发生一起车辆冲撞交警检查卡点事件。目击者率先把拍摄的视频上传网络,紧接着新京报的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如下报道。

不过,经过背书的新闻未必就一定真实,如上述新京报的新闻,虽然事件是真实的,但是肇事司机的死亡原因后经证实是一种错误的推断。

2.公务新闻与清单式新闻、图说式新闻

社交媒体的全面普及,不仅使得公民个人能够随时随地发布即兴新闻,而且促使各机构组织主动公布公务新闻。如果说即兴新闻较简短、以社会新闻为主,那么公务新闻则一般是涉及工作的较为冗长的、具有较强专业特色的新闻,因为各机构组织一般不具有生产新闻的专业基础,同时发布的信息常带有专业术语。这往往导致公务新闻枯燥抽象,普通读者难于理解。于是帮助受众理解、把握新闻的重要信息并对其进行通俗化解读或专业普及的解说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中大为盛行。

为使受众清晰、快速、简洁地理解新闻,以清单式与图说式对新闻进行解说便应运而生。所谓清单式新闻指根据时间、要点等诸多标准把新闻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提纲挈领或摘要式的分门别类。它的形式通常是以数字标注或者分行罗列,类似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清单,且常把关键内容加黑,如人民日报的微信新闻“从1到7,读懂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为何收获27次掌声”“重磅!习近平宣布,建设‘一带一路’中国要干这些大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创制的爆款H5新闻“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也是一篇典型的清单式新闻。

所谓图说式新闻指用示意性图画和简单文字、数据把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信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人物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组合关系等等,进行具象化的直观简洁的呈现,以便受众对事件一目了然。图说式新闻已被大多数的新媒体报道所采纳,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一图”新闻,人民网的“图解新闻”、凤凰网的“图说新闻”等等。

3.弥漫新闻与对话式新闻

社交媒体的“4A属性”,即 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以及互动、分享改变了新闻的生态。加拿大学者阿尔弗雷德·赫米达(Alfred Hermida)将这一新的生态命名为弥漫新闻(Ambient Journalism),即指一种“广泛的、异步的、轻便的和永远在线”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体系,这一体系“围绕新闻在人们之间创造了多种新型的互动”,并且能够使得公民“保持让新闻和事件始终围绕他们的心智状态”。总之,弥漫新闻,指的是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具有无处不在的特性,“新闻是弥漫的,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弥漫新闻既包括新闻生产弥漫,因为人人是记者,人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随时随地生产碎片化的新闻;又包括新闻消费弥漫,因为新闻无远弗届,充斥于人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总之,弥漫新闻是新闻生产者、新闻生产及其时间与地点、新闻消费等各方面弥漫的结果。

一方面,弥漫新闻使新闻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互相渗透,使得新闻像日常话语一样,即既随时随地为我们所倾听又随时随地被我们所生成,丧失了传统新闻传播所具有的仪式感。弥漫新闻的这种“去魅”效果,使得日常话语最朴实、最频繁的形式——对话,随之渗透进新闻的生成与消费。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社交媒体不仅催生了个人媒体,如个人博客、个人微博,也催生了各种群体与组织的政务微博与公众号。这种建立在以光速传递信息的互联网之上的社交媒体,使得传者与受者只要互相@一下,瞬间越过芸芸众生,穿过万水千山,轻而易举地进行对话,如同面对面的交流。基于此,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谢尔·以色列(Shel Israel)宣称,人类已经从“广播时代(Broadcast Era)”进入到“交流时代(Conversational Era)”。

于是新闻发布不需要再借助新闻记者与新闻媒体这一中介进行转述,新闻传播的中间环节消失了,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真正的对话式新闻出现了。

对话式新闻可能因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而产生,也可能因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对话而形成,还可能因机构与个人、新闻媒体与个人或与机构之间的对话而促成。

4.辫子新闻与注解式新闻

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在其《微博力》(Twitter ville)一书中指出,新老媒体融合之后,将出现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即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性媒体三条绳索组成的新闻生态。他的辫子新闻虽然是指宏观层面的各自独立、并行不悖的三种新闻样态,但事实上,辫子新闻更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一则一则的新闻之中,这些新闻是由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用户回应等三种或多种文本整合而成。

突发事件的报道,如果不是新闻记者恰好在现场,在时效性上无疑难及“人体发报机”的公民。但是,在面对一件深具报道价值的事件,具有公共性的新闻媒体于公于己都不能缺席,只能绕过时效性另辟蹊径进行报道。对公民新闻进行背书是一种不失语失声的选择,对公民新闻进行注释则是另一种不失责任的作为。

注解式新闻,即对公民新闻的各个方面进行注释与说明,以方便公众详细了解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如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2017年3月20日的文章“老虎不是吃素的 规则更不能吃素”(这篇文章包括两个部分:前面是新闻报道,后面是央视的新闻评论),便是针对网友的图片报道“在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区白虎区,有一家人在游玩途中下车”,图8为报道从北京野生动物园、北京警方、用户、央视等不同视角所进行的注解分析。

显然,这篇新闻由三种话语组成:公民个人新闻话语、专业媒体的新闻话语和各方自媒体回应的话语,形成了真正的辫子新闻。它是对碎片化话语所进行的整合报道,也是在对话时代对多种话语所进行的聚合报道。

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发报机”的时代,新闻媒体包括他们的新媒体的专职人员配置无疑难及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可用微媒体播报的公民记者。不过,在正常工作与正常生活之外的碎片化时间里,公民碰巧目击新鲜事并匆匆报道,或即兴批注与评价,这一绝大多数的公民新闻的生成状态决定了它基本是一种碎片化的话语。作为专职报道的新闻记者在不必追赶时效的工作状态下,有时间、有义务搜集、整合人们的这些有关新闻事件的碎片化话语,以使事件清晰、丰满。

在社会性媒体普及的当下,常见的注解式新闻的结构是由三绺不同的话语组合而成的:一绺来自微博、微信、脸书和推特的公民个人新闻话语;一绺来自各方的回应话语,包括新闻当事人、相应官方和受众的回应。他们的回应或源于通过自媒体的发布,或源于专业媒体采访所得;一绺来自专业媒体的报道。如由“红星新闻”调查后所发布的新闻报道“成都武侯‘凯迪拉克车主’死亡前90分钟”,就是由三绺新闻资源组成:公民新闻(视频+文字叙述)、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武侯发布的警情通报、红星新闻记者经过采访所得的补充情节。

(本文摘自曾庆香 陆佳怡 吴晓虹:《两极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新闻记者》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