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詹国枢谈新闻写作:妙手著文章

新闻写作是有技巧的吗?我认为是有的。我不但认为新闻写作有技巧,而且从业20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寻找新闻写作的技巧。我集20年的写作技巧,把这些技巧浓缩成今天晚上的讲座。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向各位推荐一个方法,不但对听这个讲座有用,或许对你一生都有用。这个方法就叫做简单化。简单化初一听好像是贬义词。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简单化不应该否定,还应该给予肯定。湖南有一家造纸企业亏损,办公室主任告诉老总,企业不但定了规章制度,而且非常详细,于是就报出一些管理条例,老总一看厚厚的五大本,足有七八斤,老总说这么复杂的东西谁愿意看?怎么记得住呢?于是他亲自主持了两项制度,一个是四无,一个是五不走。“四无”就是车间必须做到无垃圾、无杂物、无闲聊人员、无乱放成品半成品。“五不走”就是工人设备不擦净不走,材料不放整齐不走,工具不清点好不走,现场不清扫不走。自此以后,工厂管理大有起色。

简单化常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条条框框、规章制度规范着大家的职业行为,但是又有多少是认真执行确实起到作用的呢?深究起来,当然与有令不行、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认真有关,但是规章制度太庞杂、太烦琐,人们根本记不住,因而也实行不了、监督不了。那怎么办呢?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以,我认为,简单化常常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看到一个消息,欧盟委员会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个工作,就是把他们过去的各种规定和条文做一次大的清理,来一个简单化。因为这些条文实在太多、太庞杂,以至于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

我在经济日报社的时候,请过著名的健康专家到报社做关于养生的报告,报告非常生动精彩,讲了很多他住院的时候病人很多很有趣的例子,但是报告听完,不少人什么也没记住,基本等于没听,日常生活还是老样子,我行我素。我以简单话的原理记住报告的一句话,就是饭吃八成饱。可以说这句话让我受用无穷。

我今天的讲座妙手著文章,其实内容很多,但是我劝大家记住五句话。如果听完讲座,各位同学别的没有记住,只记住这五句话,而其中的一句、两句又真的打动你,你觉得有道理,在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上之后打算认真试一试,那本人今天就没有白讲,你们就没有白听。第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第二句话叫做水平高低在选择。第三句话是述评写作三段事。第四句话是言论写作三要素。第五句话是最高境界是通俗。

第一句话是带着问题写新闻。经济日报社每年都要接收一些大学生,有北大的,有清华的,也有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他们来了之后,我喜欢和他们聊天。说起采访写作,有的新进大学生问我,你写那么多稿子,有些稿子他们读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你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没有问题,可是新闻写作是没有诀窍的,如果硬要说有的话,这句话就应该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我想告诉大家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在座的各位今后走上岗位都是要当记者的,可能在你们心目当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有一个记者的概念,有一个记者的内涵和定义。那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说起记者,说法很多,比较通行的我们也比较认可叫做无冕之王、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记录人等等。但是放平心态的来想,我觉得记者记者,记者就是一个记录者,就是记录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是干服务工作的,我常说我们的记者,和街上骑自行车送外卖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区别。记者的服务对象是眼睛馋了想看新闻的人,这些人想看什么我们就在媒体上报什么、播出什么,满足他们的新闻欲。你们要记住,今后你们去当记者,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实际是一个服务工作。

第二,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我们到了一个单位,都认为这个记者的本事大,那个记者的本事大。其实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呢?我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在座的除了记者,可能比较崇拜中央电视台的王志、白岩松这些名人,认为这两个家伙本事真大,做的节目有意思。其实这两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当然有的问题不是他们提的,而是他们背后庞大的策划班子策划好的。他们提的都是观众想知道的问题,所以他们问题提出来,观众就想听下文,新闻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然会情不自禁的说他们真棒。

大家知道杨澜也当过记者,也很棒,她写过一本书,叫做《我问故我在》。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举个例子,“神六”上天的时候举国关注,王志采访了两位航天员。他其中有一个问题说你们上天以后,刚开始要承受相当于人体七八倍重量的超压,几分钟之后又突然失重,这时候你们的心理和生理会不会出现突然反应?航天员回答说突然失重的时候非常难受,产生了错觉,感觉乾坤颠倒,好像人是倒过来的。好在我们接受过多次训练,知道这个过程。所以从心理上和生理上调节,慢慢就正过来了。类似的问题都很多,问得都很到位。

我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采访一个世界级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朱军的几个提问提得比较好,假如你们是朱军,你们碰到魔术师大卫,是不是会提得更好呢?我记得他提的四个问题不错。一个问题是他问大卫先生,你为什么对魔术如此痴迷?魔术对你意味着什么?大卫说了一通,答得非常好。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已经表演魔术30多年,你演砸过吗?"这样的话,大卫肯定要说一些演砸的时候有趣的事。"什么事情老是重复就感到枯燥,你感到枯燥吗?"大卫又说了一通。第四个问题是"今年是你的本命年,48岁,你有什么人生感受让我们分享吗?"这些问题都很精彩,显然是精心策划,有备而来。

采访人物如此,采访一个地区也是如此。采访之前先问问自己,读者对这个地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我是四川人,生在西昌,六六届的高中生。文化大革命之后,毛主席要接见我们,我们也比较纯净,说走到北京来见毛主席。我记得当时走了十多天,听消息说主席只有两次接见了。赶紧在成都就跳上一个闷罐车,就到了北京。我记得很清楚,在现在的东方广场,我们就坐在那边,主席的吉普车从天安门过来,向我们挥手,我们激动的热泪盈眶。那时候是1966年11月11号,我的日记上写着,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

我的老家在四川,我在经济日报担任副总编之后,分工联系的地方就是四川。每年回四川,每年都要去采访,总要给四川写一篇大文章。我一生最大的兴趣和追求就是写文章。去四川写个什么文章呢?我当时约好了要见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时间是一个小时。我准备问什么问题呢?我问了三个问题,就是四川怎么看?第二是四川怎么办?第三是四川怎么干?

第一问我就问周永康,四川怎么看?四川省委书记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省委书记,而周永康是第一个由国家机关派到四川的省委书记。我问周永康,你对原来的班子怎么看?他说四川工作总的来说是不错的,纵向看成绩确实很大,但是横向看又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全国GDP的排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总的来说,既取得了成绩,又有很大差距。正因为这样,四川大有潜力。

我问第二个问题,既然四川是这个样子,你认为四川应该怎么办?他说我觉得四川必须调整发展战略。经过调研,新一届省委把过去的产业结构,就是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做了调整,突出重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我认为,当前四川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四川的人,尤其是成都人,闲适安逸的思想根深蒂固。轻点说叫小富思安,重点来说是不思进取。周永康觉得成都人过日子过得太闲适了,有一个现象很普遍就是打麻将,这样一种闲适安逸的思想怎么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呢?我问他那具体怎么干呢?周永康说除了转变思想观念之外,根据六大支柱产业相应成立了六个领导小组,由一位副省长任小组长,抽出职能班子组织,拿出调研报告,层层抓住,一定会取得成效。

我回来之后写了《四川三问》,《四川三问》非常有影响。后来他们都说,这三个问题大家都想知道,可是又不敢直接冒昧的问周永康,你这一问就问到点子上了。 

再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到青岛开会,大家说到海边逛逛,我说不去了。因为采访写作中的乐趣已经足够我受用,所以利用一天的时间联系采访,我写了一篇通讯叫做《青岛为何名牌多》。当时全国知名商标只有11个的,但是青岛就占了5个。青岛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名牌?我找了市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找到了一些企业家,最后写了这篇文章,发了头版头条,反响还不错。所以,你们记住的第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现在好多媒体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标题差不多都是问号的标题,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问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比如房价还要涨多高?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呢?一看标题就很吸引人,实际上就是带着问题写新闻。但是如果有人刨根问底的话,你写一个中性的题,这个中性的题没有什么问题,你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文章当中找问题。

再举个四川的例子。有一年我到四川去,我跟当时的社长说,我准备回老家去,过去写一篇,这次准备写四篇。我想好了一个题目,就是《四川省里说四川》。四川有四条河,我写了四个说,第一个叫说川军,就是讲四川的民工。第二篇叫川猪,就是讲四川的养猪。第三篇叫说川药,四川的药还是非常有名的,有一句话叫无川不成药。第四篇叫说川旅。四川的旅游也非常不错。这四个题目都是非常中性的题目,怎么写呢?写出来会不会有人看呢?

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不妨在行文中先设几个靶子,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比如说川军,我在文章开门见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川军是中国农民进城打工的缩影,对于农民进城打工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当时的舆论界对农民工进城有不少看法,有人认为民工大量进城,扰乱了城市秩序,破坏了社会治安,长久以往会出乱子等等。我就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

接着又提到为什么四川农民在全国农民打工外出最早?人数最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去找人采访,他们跟我谈了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四川农民外出打工已经超出1000万,今后趋势如何?是继续增长还是逐步减少?第四个问题就是农民外出打工最终归宿何在?以上几个问题在文章当中一旦提出来便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所谓的说川军,除了串场的话之外,实际上就是这四个问题。

前段时间我到了横店的影视城,我去采访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投了17亿,建

了很多景点和宫殿,规模很大,很有气势。当时记得挖一条河就是清明上河图,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横店影视城,成败谁能知》。企业做大以后,该向何处扩张?我采访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徐恩荣。第二个问题,投资如此巨大,资金从何而来?虽然有一些原始积累,但是远没有这么多。影视城要搞成中国最大、亚洲第一,巨额投入从哪里来?当然一部分是自己的,但是大部分是银行的,是国家的。当今中国,银行在为经济发展买单,这种买单有极大的风险。

第三个问题投入需有产出,能否产生效益。投入十几个亿,怎样才能收回?徐文荣就说,到横店拍摄  这篇文章刊出很多年了,我要恭喜徐文荣,谁也没有出来跟他较劲,所以他还在贷款,还在继续做下去。

如果讲技巧,它是技巧的总根。总的来说,无论你要写什么东西,一定要带着问题,读者跟着你的问题就会有需求,你满足他的需求就有价值,否则你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句话,水平高低在选择。我和一些记者聊天的时候,他们也认为我这个人写东西比他们水平高一点,写出来的东西总比他们好看或者比他们深刻,比他们吸引人。就问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我和北京站的站长小徐到燕山石化采访,在车上,我说小徐,我们俩同时到燕山石化去采访,我们把稿子写出来,我的稿子可能比你写得好一点,但是好一点是怎么得来的呢?就是选择。是怎么选择的呢?

第一选择是对象的选择。对象选择我们俩都一样,我们都要写燕山石化,这没得说。第二是角度的选择。到了燕山石化,到底写些什么?也许有五个角度、六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B角度,我这个角度比你那个角度选择的好一点,我稍稍胜你一筹。第三是结构的选择。回来之后写文章,我这个结构是怎么回事,你的结构是怎么回事,我也许又比你稍强一点。第四是材料的选择。有了结构之后,要把材料一个一个的写上去。采访下来可能有20个或者30个材料,我选择了这5个,你选择了另外5个,在所选择的材料当中,读者很想知道的我就详细的写,读者不想知道的我就略写或者不写,这样我又稍稍胜你一筹。第五是文体的选择。就是用什么样的文体?写出什么样的味道来。就这五个方面的选择,我或许都稍稍胜你一点点,加在一起,我的文章就比你写的更生动、更吸引人。要说诀窍就是这个。

其实不但写文章需要选择,任何事情都需要选择。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选择决定人生》。人生确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到毕业,到参加工作,你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单位,选择配偶,选择事业,除了出生和父母不可选择,其他的都可以、也必须选择。

前些天我看到数学大师陈省身谈成功之道的一篇文章。他的成功就在于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没错,成功的人生是由一个一个成功的选择组成的,成功的报道也是由一个一个成功的选择组成的。

举个例子,我的一篇文章叫做《神秘的温州人》。第一,对象的选择。今后你们到了一个单位之后,你要写什么,尤其不是发生大的、可变性的、突出新闻的那种,自己选择去做一个通讯报道的时候,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你要采访什么、报道什么,当然要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四个字,就是好看、有用。我们的文章要么好看,要么有用,如果既不好看,又没有用,那登出来干什么呢?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有意思、有意义。有意思实际上就是好看,有意义就是有用。《神

秘的温州人》在对象选择上选择了浙江温州人,因为大家对他们都感兴趣,我写出来,起码是好看,如果写得好,就是有用。

第二,角度的选择。角度也就是立意。这篇文章的立意是温州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厉害?他们的神秘之处何在?不但法国巴黎这样的大都市有,就是西藏那样的偏僻之地也有,可以说只要有商机就有温州人,而且这些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干得很棒,活得很好。

第三,结构的选择。这篇文章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叫是什么。就是温州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特点。第二层叫为什么。温州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第三层叫怎么看?怎么看温州人,他们还有没有毛病?如果有毛病又是什么?   

第四, 材料的选择。主要分两项:第一,取舍。就是哪些材料要,哪些材料不要。第二,决定详略。就是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写是什么,就是温州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温州人的特点很多,有的人说温州人的特点是勤劳,我说不一定。最后经过取舍,我总结出温州人的三个特点,第一,喜欢创新。温州人是特别能创新的。刘德华到温州开演唱会,一般想法就是卖票赚钱或者打点广告。但是温州人不一样,他们可以搞刘德华专用鲜花、专用餐具,什么都可以用刘德华赚钱。又比如温州要建一个大体育馆,但是没有钱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主意,我这个体育馆可以卖给大家,比如一排一号招标卖,人多可以卖10万,人再多可以卖20万。一排一号这个座位就归你,今后在任何高档的演出,这个号都是你的,你可以去看,如果你不要,这个票也可以给你一定的价格转让出来。他们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座位还没有卖完,资金已经大大超出了建体育馆所需的费用。第二个特点,温州人敢于冒险。温州有个女老板到陕西赚了钱,在回来的路上听专家说陕西那个地方要开油田,当地规定可以买油井开采权。这个女老板回去以后和丈夫一商量,找了老乡,带300多万买了十个油井的开采权,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第三个特点,勇于自立。温州市政府的同志告诉我,市里本来有一批专门的职工下岗补助款,但是没有人领,他们认为下岗是我们自己的事,为什么要政府呢?温州有一次遇到台风,上千房屋倒塌,死了好几百人,但是没有人找民政局。一位老板曾经和我说,如果我们同时出国,你们这些记者也好,还是政府工作人员也好,一下飞机就会觉得诚惶诚恐。但是我们温州人一下飞机特别高兴,这么大的天地,什么都不管我,我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除了这些特点之外,温州人还特别勤劳、聪明等。第二部分就是温州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呢?因为温州相当多的都是外来人口,不会固守传统概念。但是温州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逼得他们不得不冒险、不得不自立。文章最后一部分是温州怎么看。就是对温州人客观的评价,我也总结了几条,做了分析。有人认为材料多多益善,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我给驻地记者改稿子,总觉得他们写得比较罗嗦,舍不得放弃。这也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要详略得当。

第五,风格的选择。在动笔写作之前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风格、文体来写。有时候因为文体、风格不对,整篇文章写出来会很别扭。有一次我到山西采访,山西正在出假酒案,杏花村酒受到株连,汾酒到我这儿来销售,我没法阻止你,正好拿假酒说事。我去采访归来写了一篇小通讯叫做《风雨杏花村》,用章回体和半文言文写的,发到头版头条,效果很好。写青年的文章,一定要用青年喜欢的词,比较欢快。写老年文章就要写得舒缓一些、沉静一些。

第三句话,述评写作三段式。搞新闻免不了要写述评,尤其是从事新闻报道,述评写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述评写作,无论写什么内容,结构都要掌握好,把握好三段式。把这三部分写好了,述评就成功了。第一部分,是什么;第二部分,为什么;第三部分,怎么办。

举一个复旦大学的例子,去年秋天我到上海浦东的干部学院参加培训,顺便回母校复旦大学看一看,校领导知道我是新闻系毕业的,他就说复旦大学马上庆祝建校100周年,你是复旦毕业生,又在新闻媒体工作,可不可以为我们写个整版。我知道这个事情很大,不敢应承。但是我们经济日报的老总范敬宜说过一句话,只要找到好的角度,没有不可写的新闻。正因为文章难写,正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于是我就答应下来了。后来写了6千多字的述评,原来题目叫做《复旦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后来我们的社长觉得那个题目不太好,改了一个题目,《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这个述评怎么写的呢?很简单,而且述评的题目就是这九个字。第一个题目叫做为什么,第二个题目叫做是什么。第三个题目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要把为什么放在最前面呢?当今中国为什么一些重点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比较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等,纷纷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呢?绝非偶然,因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无非是科技、人才和知识。而科技、人才、知识的培训点和聚焦点就在大学。倘若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要建一流国家绝不可能。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流强国,重要原因就是他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在向世界强国迈进的过程当中,自然要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所以为什么,我就讲了这个道理。 第二个标题就叫是什么。复旦必须要建世界一流大学,那人们就要关心究竟什么才叫世界一流大学呢?我想北大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也会想,北大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呢?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些什么标准呢?毫无疑问,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和一流的成果。北大有没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呢?北大有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呢?有没有世界一流的环境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你们有没有世界一流的成果呢?如果都有,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大学。这部分我就写复旦的师资和学科到底怎么样?它的硬环境、软环境到底怎么样?在世界和中国的排名如何呢?我都一一做了详细分析。第三个标题就是怎么办。分析就看出来复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差距,那怎么办呢?我采访了我的一个系友,他告诉我,一流师资怎么来,一流学科怎么培育,一流的软硬环境怎么建立,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也只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复旦才能建成一流大学。这六千多字的述评写得就是这三部分内容。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比较满意。 这里需要说的是,三段的排列顺序是可以穿插变化的,这篇文章就没有把是什么放在第一部分,如果一开始就讲什么是一流大学,读者肯定不感兴趣。首先带着问题写问题,首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世界一流大学?问了之后,读者接着就会想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然后再想怎么建世界一流大学。

前不久看到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写的《关注和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文章揭示了当前一个很重要的经济趋势就是企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文章也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一个是企业的能源成本上升,不可扭转。第二是原材料价格上升。第三是运输成本上升。第四是土地、环保的投入成本上升。第五是人力成本急剧上升。第六是进口原料等价格持续上升。总之,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各方面成本急剧上升,利润减少,所以企业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第三部分就是怎么办。文章提出一些应对办法。三段式的写作法听起来很简单,用起来非常灵。比如大家非常关心我们国家,尤其是去年到今年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房价涨得特别邪乎,上海汤臣一品,每平方米是十几万元。倘若报社派出记者认真调研采访,把全国的房价详细了解一番,写清楚是什么。同时请教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房地产企业的有关人士,摸清房价猛涨的真正原因,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再梳理解决房价猛涨的一些思路,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然后再写怎么办。如果是什么写的非常详细,为什么写的非常深刻,怎么办也提得很有针对性、操作性,这样的文章难道就没有人看吗?我相信会有人看的。在具体三段式当中侧重的写,三段式是把新闻事实的前前后后、各个侧面都囊括进去了。是什么讲的是现在,为什么讲的是过去,怎么办讲的是将来。 去年我们在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每个党员都要写一个自我剖析材料,我分管一些部门主任。我召开他们开会,我说你们按照述评写作三段式来写,第一写是什么,写写你目前的思想状况,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己有什么问题和不足。第二就写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你分析分析,找找原因。第三部分再写怎么办。这样写不算难。前段时间姜文说,之所以他扮演一个角色,演得比较到位,他搞清楚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他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角色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这个角色是这样一个角色。第三就是怎么办。怎么通过我的言行、表情、动作去把他的是什么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表演出来。各位如果要去从事表演专业的话,也要按照这个三段式来做。

第四句话,言论写作三要素。我们到报社、电视台、电台之后,如果你要做文字工作,一定要写言论。报社有好多记者只喜欢写消息、通讯,让他写言论,他会说太难了,不会写。其实言论写作并不难。哪三要素呢?我还是先讲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范敬宜为了培养专栏作者,把报纸办出特色,在一个周刊特刊上开辟了个人专栏,我有幸入选其中,以当时的副总编杨尚德、评论主人冯斌,每周写一篇个人署名的小言论,文章题材不限,800字左右,专栏开辟一年,读者反映不错,老范让我们写一篇小结,写写体会。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这句话,言论写作三要素。第一要素就是故事。这个故事是个大概念,也包括新闻、历史、典故、趣事、资料。它的要点有两条,一是要新鲜的,别人不知道的。二是要有深思的,能展开议论的。我平时写言论最花功夫的就是找故事。 第二要素,要有见识。见识就是思想。写言论总要告诉人们一些东西,告诉什么呢?无非是见识、思想和观点。一篇言论水平如何,在这个环节就更见高下。同样一件事情,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有人从那个角度切入,一个聪明有见识的作者,他的脑袋就像一口装满浓汁的酱缸。一篇白纸浸进去再拖出来,一定会颜色浓厚。第三要素,要有文采。中国文字是一种非常美妙、非常吸引人的文字,有些外国人之所以喜欢学中文,就是他们感到中文实在太奇妙、太有趣了。我们平时看一些文学大家写的文章,不一定有什么故事,也不一定讲多少道理,但是你就是喜欢读,读起来就是有味道、就是美。比如大文学家汪曾祺,他写的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什么买买菜、做做饭等,但是老先生的文章实在是美,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中国文字不但写出来可以神采飞扬、韵味无穷,写作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如果人生有幸福时光或者快乐时光的话,我认为写作时就是一种幸福时光。当你酝酿好写作题目,来到办公室,房门一关,电脑打开,你就进入了这样的幸福时光。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生活中哪里有这么多元帅呢?但是你在电脑前真可以做一个虚拟的元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写作之乐》,当你坐在电脑前的时候,那26个字母就是你手下26个忠诚的将军,你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元帅,你可以调动千军万马,让他们冲锋他们就冲锋,这是人在驾驭自然时的一种极致状态。我记得汪先生的孙女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她的爷爷,说她爷爷写文章的时候就像母鸡下蛋一样,如果不下出来就非常痛苦。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在电脑前写文章经常把时间忘记了,有时候看到某一句写下来之后自己很得意,问上一句,这是你写的吗?回答一句,这真是我写的。人一定要有一种自我欣赏的自信,这样人生才有乐趣。所以好的言论,第一要有故事,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文采。具备这三要素,言论基本上是大功告成。 不过有些言论并不讲什么故事,专以见识见长,这也说得过去。如果你是为某篇新闻配发的言论,新闻本身就是故事,当然不用再讲。我以为上乘之作还是三要素不可或缺。如果既没有故事,又没有见识,更没有什么文采,这样的文章还是不要写,浪费读者的时间。故事就是资料,一个有心于写言论的人随时随地要搜集各种故事资料,读书、看报纸、看电视、与人聊天都是搜集故事的机会。一个小故事,一段小资料,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你花了比别人八十倍、十倍的功夫去思索、去琢磨,你讲出来的道理比一般人更深刻、更有哲理。 举个例子,经济日报有一本杂志叫做经济月刊,我开了一个专栏,每月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他们给专栏取了一个名目叫做浮生偶得。就是谈谈人生的一些感悟。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慢慢品》。 一开始还是讲故事。那天中午去看电影,电影11点开映,没有吃饭,正好旁边有一家比萨饼。过了一会儿,热腾腾的比萨饼端上来,一看时间快到了,赶紧咬了一口,结果很烫,又不能扔掉。结果到了影院已经满头大汗,我得出一个结论,比萨饼是最难吃的东西。没过多久,我到西单购物,碰到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儿子说老爸老妈,我请你们吃比萨饼。我说不好吃。大家坐在那儿点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比萨饼,我们一边品尝一边聊天,一边逗着小孙女,细细吃,慢慢味,当时候我觉得比萨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比麦当劳、肯德基好吃多了。 同样是比萨饼,为什么会有最好吃和最不好吃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呢,就在于心态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只有慢慢品出心态,方能品出人生各种滋味,都需要这种心态。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心浮气燥,静不下来。最后一句话,最高境界是通俗。举个例子,十多年前,杨尚德主任从计委开会回来,他说开的是关于规模经济的研讨会,拿回来不少材料,说你拿去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讲讲规模经济是怎么回事,说说它的重要性。回来以后我把材料仔细阅读了一遍,又补充查找了一些材料,写了一篇文章,叫《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朋友你吃过饺子吗?你知道饺子是怎么煮出来的吗?你一定会说当然吃过,也知道是怎么煮出来的。如果我给你提一个要求,要你别煮多了,只煮一个饺子,你会同意吗?你肯定会说要煮就煮一锅,谁会只煮一个。然而我们的不少企业在日常生活中正在干着煮一个饺子的傻事。接下来就讲规模经济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大多数行业一定要讲规模经济以及我们怎么样讲规模经济。 述评发表以后,当天在编辑部受到好评,大家认为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把规模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了。碰到一些同行认为这是老詹的代表作。如果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是一种常识的话,类似常识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写得多了,冷静想想,从理论升华升华,我把它概括为新闻记者的第二种翻译,什么叫做第二种翻译呢?日常生活中的第一种翻译就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或者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这是外交部或者外文局翻译们干的活。而新闻记者干的是什么呢?我们也在从事翻译工作,不过不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也不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而是把日常生活中,读者想了解、想知道但又不一定搞得清楚、明白的事情,通过我们的采访,翻译成他们搞得清楚的各种报道。 第二种翻译其实就是报道的通俗化。为什么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要追求通俗化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从我们的报道内容看,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纷繁复杂,如果这些现象、行为、理论不通过记者的提炼、加工,把它通俗的翻译出来,一个普通的读者是不可能具备那么全面的知识,因而也是很难看懂这些报道的。 第二,从读者的对象看,现代社会工作非常紧张,生活节奏很快,加之信息渠道、资讯来源丰富,所以人们对新闻报道有了快餐式、通俗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新闻必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果写的深奥、晦涩、曲里拐弯,他们就没有那份闲心,也懒得看。真有本事的人不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而是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的确,真正的经济学大家也正是那些最能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比如说前些年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历史性的专项了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东西多的卖不出去。于是中央提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什么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有些经济学家概括成两句话,一句话叫做百姓不买政府买。另一句叫做现在不买将来买。百姓不买政府买是什么意思呢?老百姓不掏钱买东西,那由政府掏钱买。买什么呢?当然不是买日用百货,而是修公路、拉电网搞建设。现在不买将来买,就是说如今政府掏得出那么多钱呢?不要紧,现在没有钱可以借,从银行借,发国债就是拿将来的钱办现在的事。短短两句话,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说得清清楚楚。      再举个例子,我还开过一个专栏,叫深意浅析。经济学理论被一些人有意无意说得太高深、太复杂了,我用第二种翻译给翻译出来。我每一篇用1400字讲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讲了两年,大约讲了20几个,我觉得是江郎才尽,也实在没有太多的、通俗的经济学理论好讲。后来我就停业,但是他们不行,非让我写。我写过一篇《幸福公式》,我念下来。 上海有家杂志,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作调查后,推出了一个“六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六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幸福指数排在倒数第二。收入最低的成都,幸福指数却较高,位居六城市亚军。收入居中的杭州,幸福指数最高,在六城市中夺得第一。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幸福和金钱没有关系吗?中央电视台摘播此新闻时,年轻漂亮的女主播一脸天真地发问:如果幸福和金钱没有关系,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女主播的发问,乍听起来,很难回答。不过以经济学理论分析之,问题就简单多了。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把幸福的内涵界定清楚。究竟什么叫幸福呢?笔者以为,所谓幸福,就是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我记得在复旦大学的时候,我28岁进复旦大学,32岁出复旦大学。大家都想探求什么叫幸福?我记得在新闻系,我到哲学系,哲学就是想把事情搞清楚。一个教室里贴满了究竟什么叫幸福。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家记住我这句话,这是我说的第六句话,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 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事例,证明了这个道理。比如,炎炎夏日,沙漠跋涉,又干又渴。此时,你最需要什么呢?当然是水。而恰恰此时,一位带足了水的同行赶上来,把一壶水递给你,你脖子一仰,咕嘟咕嘟,喝了下去。此时,你是什么感觉?当然非常幸福!因为此时此刻,你对水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然而,同样是水。当你刚刚喝了茶,别人再递过水来你喝时,你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肯定没有了。因为,此时此刻,你已经没有了喝水的需求。类似例子,还有很多。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按照这个界定,笔者设计出一个经济公式,用以衡量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 这个公式就是:幸福=供给/需求。这里说的供给,是指一个人在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以及在安全、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供给。这里说的需求,则是指对于以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按照幸福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幸福与供给成正比。即,在人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母不变),你所能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多,供给越是充分,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其二,幸福与需求成反比。即,在人的供给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子不变),你的需求和欲望(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是强烈,你就会感到越是不幸福。这就是笔者“发明”的幸福公式。用这个公式分析六城市幸福指数,女主播的问题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上海居民收入最高,其幸福指数却较低呢?因为,上海居民的供给虽然最为充足,分子最大,但是,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六城市中最强烈的,其分母也非常大,所以,其幸福指数较低。同样道理,成都居民虽然供给最不充足,分子较小,但其需求不高,分母并不大,所以,其幸福指数较高。 按照幸福公式,一个人要想得到(准确说是“感到”)幸福,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怎么办呢?很好办,摆在面前的,无非两条路。 第一条路,在你对生活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就在供给上好好使劲,多挣一些钱,多创造一些享受吧。你所能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供给和享受越多,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 第二条路,在你的供给相对稳定或一时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就往自己的需求上多下功夫,少一些欲求,少一点奢望吧。你对欲望调节和控制得越好,使自己的需求越是淡泊,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一般说来,以上两条路,西方人较多地在供给上使劲,拼命挣得多些再多些;东方人则更注重调节心理,想办法克制欲求。两条道路,都是为了追求幸福。手段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你想得到幸福吗?不妨试试幸福公式。

随着现在市场越来越细分,出现很多面向特定群体的专业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传播有点向窄众传播发展。您所提到的最高境界是通俗是否适用?完全适用。不但适用于经济日报还是我现在所在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而且非常适用于专业媒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刚才说到通俗化的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即使是专业媒体,现在能够说是专业媒体的也不多,比如说金融时报,我在和金融时报的社长聊的时候,实际上金融时报真正好的文章还是通俗的,而不是曲里拐弯的东西。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各种各样的经济理论,进去之后都是非常深奥的。我们写得通俗易懂,就是读者、受众大概是一个中学生也能看懂,一个大学生看着不觉得枯燥。第二,正因为我们现在是媒体非常多,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给别人以快餐式、通俗的东西。谁还有时间坐下来慢慢的去琢磨、慢慢的去啃这样的东西呢?如果你写这样的东西,中国有经济杂志或者其他杂志,而我们的大部分媒体必须是通俗的,一目了然的。       

      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电脑前写文章经常把时间忘记了。”谈起写文章的

乐趣,詹总编一脸幸福地说。除了在担任《经济日报》记者、管理者时写就的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詹国枢还在一些杂志设有专栏,为杂志撰写了大量述评、散文。       

    有时候看到某一句写下来之后自己很得意,问上一句,这是你写的吗?回答一句,这真是我写的。人一定要有一种自我欣赏的自信,这样人生才有乐趣。”詹总编边说边笑着,身体稍稍往后仰着,听着同学们会心的笑声。

    所以好的言论,第一要有故事,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文采。具备这三要素,言论基本上是大功告成。”詹总编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又恢复了坐姿。“记住这五句话,就可以做到妙手著文章了。”詹总编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