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首届范长江奖提名奖获得者教你学采访


采访是记者最重要的工作。如何采访、如何写好采访稿一直成为记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采访稿很怕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模式,如何能跳出既有的采访固定思维模式呢?今天,我们来听听原大众日报编委、高级记者、首届中国新闻奖和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许学芳老师来谈谈有关采访的心得,希望能给想学采访的朋友们一些借鉴与帮助。

1

心得一:用事实说话


大而化之的材料写不出好稿子,材料越模糊稿子越糟糕,要尽量接近事实原貌。要学会选取事实材料,大事件往往靠小材料。要尽量选取活的事实材料。采访中与众不同地获取材料,写出的稿子才能与众不同,要杜绝死材料。叙述事实靠技巧。叙述方法、角度决定稿子的精彩度和生动度。新闻靠事实说话,而不是观点引导事实。最生动的新闻,最好的稿子是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读者,是带领读者走进事件和人物,要把这份感动写出来。要在采访上下功夫。在选取材料上重细节,在叙述上重技巧。写稿人千万不能以稿子见报为标准,不要把报纸上发表的稿子作为模板,要坚持千方百计写精彩,让读者爱读,让编辑爱不释手。



心得二:让细节成为导向的眼睛


好主题不是喊出来的,是靠无数个生动的事实表现出来的。所以会宣传报道的人从不直接在稿子中“喊”主题。我们的记者中,有些人,写稿有个通病,就是在写作时生怕丢了大方向,所以写的时候始终把主题、导向挂在标题上。有时候新闻稿中想把宣传的东西让大家记住,让大家乐意读,那就需要在写稿上想办法去实现。一个诀窍就是——新闻稿要靠细节打动读者。决定稿子成败的往往的是细节,是那些让读者读了后能引起共鸣和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细节。交待过程的材料一般不能用,只是一个写稿人的大体了解,起这么一个作用。采访一篇大主题,如果是有几个动人的故事,稿子就成了。一个短稿子,如果是有一两个精彩的消息,特别是人物消息和事件新闻,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那这稿子就成了。稿子的眼睛就在这一点上。一个短消息,你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拿到导语里,不要放在后面。你应当把它放在导语里亮出来,这样才能先吸引住编辑的眼睛。



心得三:避免共性,寻找个性


我们常说,某个记者的稿子新鲜、好看,表面上是个写作问题。还有的说,找角度啊、角度抓得好。错!表面上看是个写作问题,是文字上的功夫,其实核心是思路问题,思路事关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怎样看待这件事,你怎样看这个人。只有眼光独到,才能写出不同于别人的新闻。



心得四:新闻无处不在


当记者不要只工作8小时,好多好的新闻线索来自于无意之间。你既然选择了干新闻记者这一行,就必须全天候“开机”,别让自己的脑子闲着。比如,你给你的孩子开家长会,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就有可能发现新闻线索。你的孩子交作业,你称称孩子的书包重量;你老家二大爷来看你,说农村一个什么事,有可能成为好线索。好的新闻往往产生在这些地方。平时一个无意之间的谈话或是无意之间交了个朋友,你就写他,但是你脑子里得有一根“弦”。我写获奖的稿子,都不是来自于正常采访来做的,很多就是来自于无意之间的谈话,无意之间谈了个朋友,就写了。平常对某件事有个思维,然后你就碰到某件事了,就会迸发出火花。如果你平常多思考这件事,企业、农民工、物价、房价、孩子上学、退休等社会问题,积累下来,一碰到这样的线索,你就会提起精神来。所谓采访,就是把你平时的这样的记录整理出来,这样能出好稿子。如果正式采访,有时候却得不到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心得五:新闻写作没有固定的程序


新闻文章没有固定的程序。现在有的教文科用的“架构”,其实就是书面上的一种总结,不可照搬。新闻写作其实本质就是一个叙述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你从哪里开始叙述这件事,叙述这个人,这些事你说,那个事你不说,那个事你把它重点说,那个事你只是一笔带过等等。文章的“结构”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目标只有一个,要文章简洁、生动、精彩,让读者爱读。有时候,采访本身就是报道。你看到的、听到的,你被感动了。你把这份感动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你的传达成功了,你写作就成功了。我主张写活材料,把你最感动的拿回来,把精彩的珠子串成串,尽可能地把原生态呈现给读者。你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你的典型材料就成功了。



心得六:新闻不能抢而是要把握好报道的时机


有时候,一篇有价值的报道,不是来自于现场线索,而是来自于情感,来自于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情感和思考的积累借着某件事或某句话,引发了你要抒发的欲望。而你要抒发的恰恰又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是报纸应该报道的。一张报纸对牵涉国计民生的事,该说的话,该说话的时候必须说话,不能不说。这里面有个出发点的问题。也有个对时度效选择的问题。这些需要记者认真思考,找准报道的时机来写稿。时效并不见得统统去抢。某件事,何时写,何时发,有一个最佳时机。时机的选择决定了这件新闻价值的高低。新闻的重要部分,往往是最精彩的部分,有的新闻要抢,有的新闻要等。而等,绝不是拖延,是等那个最佳发稿时机。



心得七:越是好的报道越要接地气


最好的记者不像记者,最好的采访不像采访,最好的报道不像报道。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指的是“最成功的宣传报道让人感觉那不是宣传”。我们要多写原生态新闻。多些辩证,少些绝对,避免片面。原生态新闻是最感人的新闻,我认为这是新闻写作的最高境界。原生态新闻,就是我有本事,把我所看到的,当然,你在看到的时候,是有选择的,我把那些搬上去,成功地搬到我的稿纸上。最好的稿子是达到什么结果呢,是通过稿子可以领着读者去走一遭。如中央电视台的李小萌就很会采访(汶川地震时采访了县城两个男人及一个老人进山)。写原生态,写完全原生态的东西,这种稿子的力量极大。越是好的报道,越是接地气的东西。



心得八:典型并非只有两类


典型不是除了好典型就是坏典型这两类。还有第三类典型。第三类典型就是普通老百姓。你要关注普通老百姓,那你的稿子写起来就会无穷无尽。你不要瞧不起穿得破破烂烂的小老百姓,你要知道大楼是人家盖的,路也是人家修的。城市建设有他们的巨大功劳。比如对于一些大楼来说,他们不是设计师,但是他们的劳动让设计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年年岁岁,中国所有的进步和文明,就靠这些不知名不起眼的人的付出而实现的。所以,记者只要朝着人物的内心走,就会发现巨大的宝藏,就会有很多可写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才是读者最喜欢看的内容。



心得八:采访中的一些技巧


采访总的来说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的,结合我个人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是长篇报道切忌格式化、材料化。长篇报道最好从说事开始,不要上来就扣“大帽子”。二是越是短新闻,越要惜墨如金。既然短新闻以短为主,短要短出样来,抓住一个精彩情节就行。三是采访尽量自然化,忠实原貌。采访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记,你觉得不合适的不用,千万不要给他改。四是起个好标题。尽量从情节出题,少从概念出题。五是写好第一句话。报道的第一句话决定你这整篇报道的走势和风格。开头的第一句话,越平凡越好。六是少读教科书。不读不好,少读教科书,多读新闻精品。七是谁也教不会谁写新闻,所有的新闻都是自己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所以要多写,自己不停笔。动笔既是练写,同时也是练思想。写作,实际上是你平常的积累。线索、材料,是死材料,思想是活的。你思想没想到,你写不出来。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多读多看,留心细节。要多写有益新闻闻,少写猎奇。八是要看新闻、听新闻。心知天下事,写好身边事。

原载自《机构与行政》2011年第6期,本公众号转发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