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传统媒体下典型人物报道的现状及未来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种传统报道样式,同时也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典型人物报道的概念是从典型报道中衍生出来,据《新闻学简明词典》解释:“典型报道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是我国报刊常用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剖析,引出普遍性的经验或教训,用以指导工作,教育读者。典型报道有典型人物报道、先进集体报道、典型事件或者典型经验的报道等。”典型人物报道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多个时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走向繁荣与多元。然而近些年,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象。
  典型人物报道的式微及其原因
  “学习雷锋好榜样”“铁人王进喜”“张海迪精神”……那些感染了无数国人的典型人物,如今依旧让人耳熟能详。翻开各大报纸,打开各类广播电视,点开各个网站,虽然这种典型人物的报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乃至编排顺序上都有了不小的改变,但当我们说起“某人做好事,助人为乐”,脑海中所浮现的基本上都是“雷锋”的形象。而后来者无论给人多么助人为乐的感觉,却总是被剥夺个性,取而代之的是标签化的“雷锋”等。这其中,除了当年“雷锋”形象根深蒂固的原因外,还有“雷锋”这个词内涵外延扩大的原因。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当前媒体环境下,我们还没有成功树立起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也在降低。有数据可以说明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下降的问题。2004年4月,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连续在头条位置刊登和播放长篇通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许振超的绝活》《新时代的工人许振超》等文章和专题,集中报道了青岛港工人许振超三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创造出世界一流工作效率的事迹。面对如此庞大的宣传声势,新华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题目是:“你听说过许振超吗?”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最近媒体的报道,你对许振超了解吗?”截至4月14日下午五时四十分,参与投票的539名网民中,“非常了解”的占29%,“比较了解”的占21%,“具体不清楚”的占16%,“不了解”的占32%。可以看到,虽然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两项的人数达到了一半,但是从单个选项分析的话,占比最大的是选择“不了解”的人群。在对许振超的这一次宣传中,既有纸媒,也有电视和网站,可以说民众很容易就能接受到,然而最后的结果竟然是三成的人不了解这一次宣传的对象,和建国后二十年的典型人物报道(该时期推出的典型人物有: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的传播效果相去甚远。
  社会在发展,媒介也在发展,受众同样在变化。从社会角度说,社会阶层趋于多元化,需求的信息数量、种类、质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典型报道近些年来却一直没有明显的进步。从媒介角度来说,媒介种类多样化,主流媒体边缘化的现状是典型人物报道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从受众来看,个性的追求、个体意识的增强造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是另一个原因。
  典型人物报道的革新与展望
  典型人物报道尴尬的现实处境并不意味着它将走向消亡,从政治要求、时代要求、文化要求、大众需求以及传媒需求等角度考虑,典型人物报道有其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典型人物报道要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必须以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的革新为前提。
  一、立足根本。典型人物报道要好看,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革新。革新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扬弃”的过程。中国拥有几十年典型人物报道的经验,其中不乏上品佳作,里面所包含和传递的信息是值得继承的。
  首先,要合理选择典型。典型人物代表着一定的时代精神,一些出彩的典型人物报道,正是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切合了当下群众关注的焦点,才会有最后强烈的反响。所以,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并不能一味地抛弃现有的一切,有意剑走偏锋,期望冷门出奇迹。一个不值得关注的东西包装得再精美,终究也是流于形式上的技法的展现,缺少指导意义。
  其次,语言表达的精致化、专业化。近几年各卫视都在逐步布局自己的高清频道,无疑是因为高清技术的兴起,新技术所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细腻、艳丽的画面,但在画面语言的表达上,我们更要返璞归真,把基本的拍摄手法运用熟练,把基本的叙事技巧融会贯通。同样的道理,声音语言也因为音频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但一定要和相应的画面语言相辅相成,不喧宾夺主。而文字语言方面,改变教条化的说教,把文案写得鲜活、优美,甚至加入一些文学的修饰,更能增加报道的整体效果,也更能为作品贴上精致、专业的标签。
  二、转变思路。典型人物报道的本质是新闻,但长期以来,因为典型人物报道强烈的宣传意图,较弱的新闻性,限制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典型人物报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一直饱受诟病。要在今后全新的媒介环境下生存,典型人物报道应在时效性和真实性上做文章。
  首先是时效性。但凡参与摄制典型人物报道的同行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典型人物报道的来源无非是重大事件、领导指示、配合时事,其中领导或上级单位指示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上级机关查证典型的真实性和确定宣传报道的形式、方式上有不可避免的时间成本,从而导致了当主创人员开始着手拍摄、制作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机。所以,增加时效性,就一定要充分调动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等待上面交派的典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很好的指导思想。
  其次是真实性。最基本的真实就是基本事实的真实,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一定要核实清楚。其实,典型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要过分拔高,以平民的视角记录他们,用真实说话,用细节感人,既有人物优秀的地方,也不回避人物的缺点、缺憾,把人物复杂而独特的个性展现出来。
  在现有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往往是“以传者为中心”。而事实上,进入新媒介环境以来,受众的自主性更强了,新闻传播更多的是向“以受众为中心”靠近,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也应该进行变革。具体来说,除了上一部分提及的平民化、个性化、复杂化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受众有接近性、趣味性的内容,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例如典型人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是不是也和大家一样会用微信聊天,又会用微信说些什么。这些受众想知道的问题,在作品中都应该有回答,进而作品也借助了这些受众想知道的,成功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典型形象。
  第三是寻求多媒体联合。国内各大广电媒体在大力推进高清信道的铺设之余,更在加紧建设自己的官方视频平台,这些都为多媒体联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如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并存的时代,每一种媒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群受众。如果可以多媒体联合报道,那么在传播效果和覆盖率上都比单一媒体要好得多。另外,多媒体的联合并不是把一模一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传播出去,在每一种媒体上,都要把本媒体最能体现或最善于体现的东西作为闪光点进行放大。比如报纸可以播发典型人物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事迹,广播可以报道他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电视则可以通过记录他的一天,全方位、客观地展现他的日常工作,而互联网则能够把一个个的片段化的生活、工作场景尽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