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激活个性意识写出别样风采的文章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语文界对作文教学“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耗时费力,效率不高”现象做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初中生作文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的作文呈现“三无”状态: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形式僵化,言之无文;虚情假意,言之无我。作文无异于“榨文”,或绞尽脑汁,搜寻旧作;或临阵磨枪,生套硬装;或胡编乱造,任意拔高;或无病呻吟,做作矫情。千人一面,千呼一腔;共性泛滥,个性缺失。
  造成这种病状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生活的感悟、内心的冲动与精神的提升,而是演化为一种缺乏自我意识、缺情少意、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二是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传统作文教学重技巧、轻内容;重立意,轻真情;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理念,禁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作文内容与形式的趋同。学生写作缺乏积极性,基本处于被动应付、消极写作的状态。三是学生生存空间狭窄。教学条件的局限和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割断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阅读量少,缺乏思想涵养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刻意揣摩老师的好恶,投其所好,缺乏自我意识,“为赋新词强说愁’’。四是眼花缭乱的各类作文指导书充斥市场。所谓专家点评,某种程度上更是教唆学生一大堆应试策略、取巧捷径,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正遵循套路总能得到较高的分数,管它“个性”干嘛!
  失落了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失落了个性的学生注定会造成创新精神的缺损。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激活个性意识,写出别样风采的文章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厚积薄发,积淀个性写作的底蕴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关注自然
  作文盲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作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再现,而是生活浓缩、典型、深刻的表现。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投身生活海洋,尽情畅游。“春游桃花坞,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看瑞雪飘。”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双慧耳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慧心去体悟生活。古人云:“心有所思,性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才会发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有生命、有色彩、有情感的。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迷人的美丽。模仿套路的作文、言不由衷的表达是自我的迷失。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这一个”,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梦想与愿望,缺陷与特长,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学生多接触多体验,多用心感悟生活,有了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有了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作文又怎会人云亦云、无病呻吟呢?
  2、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品读文本,拔动心弦
  当今社会,环境宽松,价值多元,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审美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适时而有效的引导尤为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取向,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首先要注重课内阅读积累。教师应引领学生潜入文本:或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或比较搭桥、品词赏句;或情境创设、想象补白;或语境体悟、补充仿写。品语言之精彩,析结构之精巧,评手法之精当,赏构思之精妙,悟情感之精美。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其次要展开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有重点有取舍地研读,勤做笔记,积累精词妙句、精彩片段,从而拨动自己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养成富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第三要广泛摄取影视网络资料,补充课内外阅读中可能没有的新鲜素材。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就有如涓涓溪流,源源不断。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选材时加强思考和筛选:选择具有时代特色、个性化的鲜活材料;选择具有价值倾向、情感充沛的材料;选择底蕴深厚能够彰显自己才气的材料等。有了个性化的素材,何愁没有真实自由个性化的表达呢?
  
  二、巧设妙引,激发个性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题目一出,笑逐颜开者刷刷起笔,紧锁眉头者握笔静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命题形式的单调性和局限性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水平有限,经历各异,众人一题,势必强人所难。平时训练,教师宜多向命题,让学生个性在思维发散中飞扬。慎用命题,多用半命题(补充性命题)。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兴趣,还可引导学生从周围生活中自主选题命题,写自己有话写、喜欢写的题目。教师可联系已学过的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名篇佳作,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可联系学生实际,巧点妙引,将学生的视野向“两极”延伸:向外引向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时代风貌;向内引领学生加强“内视”(对自我内在心灵世界的关注)和自省,引发体验、感受、感悟与想象。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空指导学生抒写自我,让学生自主表达,在自由选择中彰显个性。不受教材要求限制,不为教师好恶左右,内容自选,文体自定,“巧持彩练当空舞。”材料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语言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与途径,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教师就是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作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如在形式上,可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妙用题记式、巧设标题式、片段组合式、彩线串珠式、回环反复式、日记式、书信式、剧本式、合同式、法律文书式、就诊报告式、实验报告式等。总之,“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三、援疑质理,拓展个性写作的思维
  
  于漪老师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读书推荐会、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积极引导学生以研究者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尤其要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观念、教师的解说大胆质疑,提出自己言之有据、合情合理的见解。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实现“生疑――质疑――设疑――释疑”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经由自己不断质疑发现的问题,印象深刻,解决的欲望强烈。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能质疑、多质疑为荣耀,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从而形成良好的、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可在’思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立意上放大、深挖;在内容上变异构思、反弹琵琶、避实就虚、让物为主等。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之后,文章怎不个性飞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洒脱是李白的个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豪迈是谭嗣同的个性;“模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冷峻是鲁迅的个性。豪放激越的郭沫、若、自然真挚的巴金、幽默隽永的林语堂、浓艳绮丽的徐志摩……一位位名家,一篇篇杰作,一朵朵个性的浪花。面对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们尽情地去听、去看、去想、去说、去写,走进个性化的天空;让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不懈追求!